盦ān,用于人名或书斋名。
“盦”(ān)这个字虽然不常见,但在人名与书斋名中却静默地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它既指代覆盖的器皿,也与“庵”字相通,象征着一种简朴、内省的生活理想。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你快速了解那些与“盦”相关的名号:
类型 名称/名号 人物/归属 简要解读
书斋名 懒眠庵 (亦作嬾耳冥盦) 沈觐安 (字剑知) 流露其疏懒好眠、率性自在的性情。
崇盦 崇盦 (巴鲁特氏,名彝) 以其名为斋号,着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选学斋 崇盦 彰显其学术志趣与选择。
随盦、云盦、简盦 部分见于文人雅士 体现个人情怀与追求。
人名 崇盦 巴鲁特·崇彝 名(指古代青铜酒器)与(指器皿覆盖)字义关联。
陈垣 字 以之同义字行世,人称援庵先生。
王禔 号,也常署作 (ān)与音义相通。
“盦”的意象与文人情结
“盦”字能从具体的器物引申为精神栖所,承载了文人内敛自省的价值观。
· 从器皿到精神栖所:“盦”原指覆盖的器皿或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具有包容、隐匿与滋养的意象。这与文人追求内心沉静、涵养学问的需求不谋而合,使其自然地转化为书斋之名,象征一处庇护精神、沉淀思想的天地。
· “庵”的延伸与文人自省:“盦”同“庵”,可指小草屋或简陋居所。古人称书房为“斋”,本就带有斋戒、虔诚之意,以示对知识和思想的敬重。以“盦”为名,如同“庵”,常表达一种不事张扬、避世隐居、简朴自守的生活态度,是文人在喧嚣尘世中构筑的淡泊名利的精神空间。
· 名号中的自我定位:文人书斋名号,是他们用以表达思想感情、人生景物、性格爱好、收藏精粹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无论是以器皿“盦”为名,还是取其与“庵”相通之意,都体现了主人对内敛、沉潜、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自我标识。
名号中的故事与寓意
那些与“盦”相关的名号背后,往往藏着主人的性情、经历与故事。
· 沈觐安的“懒眠庵”:沈觐斋号“懒眠庵”(亦作嬾耳冥盦),生动地流露出其慵懒好眠、率性自在的性情。他出身名门(是晚清重臣沈葆桢的曾孙,林则徐的玄外孙),却以“懒眠”名其庵,颇有几分自嘲与超然,暗示了自己不愿为俗务所累,更倾心于艺术与闲适生活的志趣。他字“剑知”,另一方钤印“剑知克读”,则透露出其在读书求知上的严谨与坚持,与“懒眠”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一个既追求生活情趣又不忘学问耕耘的文人形象。
· 崇盦其名与其着:近代学者崇盦,名“彝”。“彝”在古代指青铜酒器,而“盦”有器皿覆盖之意,其名“崇盦”二字,古朴之意油然而生。他着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被评价为“字字珍秘,皆亲见亲闻”。“记性好,见闻多”,凭借惊人记忆力记录了晚清至民国大量朝野轶事。他晚年境遇坎坷,甚至需出售珍藏稿本以维持生计(晚景颓唐,以《雅颂赓选》原稿、其王父《薜菻吟馆律赋》稿本求售,以为薪桂之供),但其着作终成“千秋事业”。其名“盦”,仿佛预示他将自己视为覆盖的容器,小心保存着那些时代的记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片段。
· 齐白石的“悔乌堂”:虽非直接使用“盦”字,但齐白石的斋号“悔乌堂”的由来,深刻体现了传统文人斋号中蕴含的孝思与反省。据说,齐白石父亲去世时,因战乱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他深感悔恨,觉得自己还不如能反哺的乌鸦,故将书斋命名为“悔乌堂”以表哀思。
现代生活的启示
“盦”字所承载的这种在有限空间内追求精神无限自由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价值。
· 为心灵留一处“盦”: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一个“盦”。这可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角落,比如家中的一个小书房、一个安静的阅读角;也可以是一种定期的心灵习惯,比如冥想、散步或写日记,让自己有机会从外界的纷扰中抽离,覆盖外在的喧嚣,回归内心的沉静,重新积蓄力量。
· 命名的仪式感与自我期待:不妨像古人一样,为自己的工作空间、书房,甚至一个常用的笔记本、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期望的投射。这个名字可以提醒我们不忘初心,承载我们的志趣与理想。
· 在传承中创新:“盦”及其代表的文化情怀,完全可以以更现代、更富创意的方式融入生活。例如,一些注重精神内涵的品牌或文化空间,其命名理念可以汲取此类古雅字词的智慧,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与需求的新生命。
“盦”虽为古字,但其蕴含的向内探寻、守护初心、为精神留白的智慧,穿越时空,依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一份宁静而深沉的力量。
希望这些介绍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理解“盦”字在人名和书斋名中的韵味。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