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àn,河岸。《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淇:淇水。)
《诗经·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弃妇诗,通过一位女子的自述,展现了她从恋爱、婚姻到被抛弃的全过程。其中“淇则有岸”一句,以自然之景反衬人生之苦,成为千古名句。以下将重点分析下。
原文节选(含“淇则有岸”章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与翻译
1. 关键词注释
· 淇:卫国河流名,贯穿全诗,象征女子情感历程。
· 隰(xí):低湿之地。
· 泮:通“畔”,边界。
· 总角:古代儿童发髻,指年少时光。
·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2. 白话翻译
· 原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翻译:淇水再宽终有岸,沼泽再广亦有边。
· 含义:以自然之物的“有界”反衬丈夫的背叛无休无止,暗喻痛苦漫无边际。
故事脉络与寓意
1. 故事梗概
女子回忆与“氓”从初恋(“送子涉淇”)、嫁入(“以尔车来”),到婚后贫苦操劳(“三岁食贫”),最终遭丈夫冷暴力和背叛(“至于暴矣”)的全过程。诗中“淇水”三次出现:定情时送别淇水、被弃时淇水湿车、决裂时以淇水作比,成为情感变化的时空线索。
2. 核心寓意
· 爱情幻灭与女性觉醒:通过“桑叶沃若”到“其黄而陨”的比喻,揭示女性容颜易逝而男子情意易变的残酷现实。
· 对男权社会的控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直指婚姻中双标道德,批判男性“二三其德”。
· 自我救赎的终结:结尾“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展现女性从痛苦中觉醒,毅然斩断执念的勇气。
现实意义
1. 情感关系中的“边界意识”
“淇则有岸”警醒世人:任何关系都需保持底线。现实中,许多人陷入无底线付出或容忍背叛的困境,恰似“无岸之淇”。健康的关系应如淇水有岸,彼此尊重边界。
2. 女性独立与自我保护
诗中女子因缺乏社会资源(“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而陷入孤立,对应现代社会中部分女性经济或精神不独立导致的困境。启示当代女性:既要追求情感,也需保持理性,避免“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悲剧。
3. 传统文化与性别平等
这首诗被解读为“中国最早女性主义文本”,促使我们反思千年未绝的性别歧视。如今虽法律保障平等,但“渣男”叙事仍隐含对女性的道德捆绑,需以诗中觉醒精神推动观念进步。
4. 文学与生活的互文
“信誓旦旦”变成“不思其反”,揭露承诺的脆弱性。现实中,从亲密关系危机到商业合作违约,皆可从中获得警示:需以动态眼光审视关系,而非沉溺于最初的誓言。
结语
《氓》以一段个人悲剧,折射出超越时代的人性困境。“淇则有岸”的呐喊,不仅是痛苦中的诗意反抗,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存智慧——承认苦难的有限性,才能找到救赎的起点。如今重读此诗,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审美,更在于它照见了每个时代关于爱与背叛、坚守与放下的永恒命题。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