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àn,不明显的,不公开的。陆游《入蜀记》卷六:“龙门水尤湍急,多暗石。”
陆游《入蜀记》中关于龙门的这段记载,虽只寥寥数语,却生动勾勒出三峡险峻的自然景观,并深深浸染着作者的人生感悟。下面为您全面解析这句“龙门水尤湍急,多暗石”。
《入蜀记》卷六 原文节选
“二十四日……过龙门。龙门水尤湍急,多暗石。虽无瘿瘿(yǐng)木,然山树葱蒨(qiàn),与江南无异。……大抵自荆门、虎牙而上,山形渐高,地势渐狭,水势亦渐涨,真可为蜀江之险。”
原文与注释翻译
1. 逐句翻译与现代文解读
原文 白话翻译与解读
二十四日 (十月)二十四日
过龙门 行船经过龙门。此处的龙门并非黄河龙门,而是指今天湖北宜昌市的龙门塘,位于西陵峡内,是古代入蜀航道上的险要地段之一。
龙门水尤湍急,多暗石 龙门这一段的水流特别汹涌急促,水下布满众多暗礁。这是对龙门地理环境最核心的描述,写其水流动态,写其水下杀机。
虽无瘿瘿木,然山树葱蒨,与江南无异 虽然看不到因特殊地形长出的瘿瘤树(一种病态美的树木),但山上的树木青翠茂盛,和江南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同。
大抵自荆门、虎牙而上……真可为蜀江之险 大体上从荆门山、虎牙滩(宜昌附近长江两岸对峙的山峰)往上,山形逐渐高耸,江面逐渐狭窄,水势也越来越大,真可以称得上是蜀地江流的险要之处了。
2. 核心词汇注释
· 龙门:位于西陵峡段,具体位置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此地两岸山崖对峙,形如门户,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是三峡着名险滩之一。
· 湍急:水流迅猛而急促。
· 暗石:潜伏在水面以下的礁石。这是航道上的主要危险,船只触之即毁。
· 瘿瘿木:树木因病虫害等原因,在树干上形成的瘤状物。有些纹理奇特,常被用作观赏或制作器具。
· 葱蒨:草木青翠而茂盛的样子。
· 荆门、虎牙:长江出三峡后两岸对峙的两座山,位于今湖北宜昌市,古人视之为楚地与蜀地的分界点,地势险要。
创作背景与作者
1. 《入蜀记》的创作背景
· 时间与目的: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陆游被任命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于体弱多病,他选择从家乡绍兴出发,经运河、长江,水路入蜀赴任。此行历时160天,行程数千里。
· 游记体例:《入蜀记》是陆游此行写下的日记体游记,共六卷。它不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宋代地理、水文、民俗的珍贵史料。
· 个人心境:写《入蜀记》时,陆游45岁。他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排挤,此次被任命到偏远的蜀地,内心充满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这种心境影响了他对沿途景物的观察与描写。
2. 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九千余首,其作品以充满爱国热情和现实主义精神着称。而《入蜀记》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敏锐观察者和散文家的才华。
地理环境详解
1. 龙门的地理位置与地质构造
· 宏观位置:龙门位于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段。西陵峡以滩多水急着称,自古有“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的民谣。
· 微观地形:龙门段江面骤然收缩,两岸石壁陡立,形如大门,故得“龙门”之名。这种地形会产生“卡口效应”,导致水流加速,变得“湍急”。
· 地质成因:该地区属石灰岩地貌,在亿万年的地质构造运动和江水冲刷下,岩体崩塌,巨石落入江中,经年累月便形成了大量潜藏于水下的“暗石”。
2. “湍急”与“暗石”的地理意义
· 航运的险阻:在航运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湍急”的江水使船只难以操控,而“多暗石”则意味着随时可能船毁人亡。二者结合,使龙门成为入蜀航道上的鬼门关。
· 地理分段的标志:陆游敏锐地观察到,自荆门、虎牙而上,经龙门后,“山形渐高,地势渐狭,水势亦渐涨”。这说明龙门是进入三峡核心险段的一个重要地理节点,标志着江流特性、两岸地形的显着变化。
深层寓意与哲理
陆游的记述,远不止于客观的地理描摹,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1. 前路险阻的象征
“湍急”的江水,正是陆游坎坷仕途和动荡时代的写照。而“暗石”则象征着人生道路上那些无法预料的陷阱与困难。他对龙门险境的描述,隐隐透露出对赴任途中及未来政治生涯的深深忧虑。
2. 险与美的并存
在描绘水势险恶的同时,陆游也写道“山树葱蒨,与江南无异”。这展现了其笔下险峻与秀美并存的三峡景观,也隐喻着即使在最艰难的境遇中,也依然存在着值得发现与欣赏的“风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