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嗸),【嗷嗷áo】,哀鸣声。《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我们一起来赏析《诗经·小雅·鸿雁》中这幅描绘流民苦难的千古画面:“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一、 原文、注释及翻译
《诗经·小雅·鸿雁》全文: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guān)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
1. 鸿雁: 大雁。诗中起兴,比喻流离失所的民众。
2. 于飞: 在飞翔。
3. 肃肃: 鸟羽振动的声音。
4. 之子: 这些人,指被征发的流民。
5. 劬劳: 劳苦,劳累。
6. 矜人: 可怜人,贫苦之人。
7. 鳏寡: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泛指孤苦无依的人。
8. 垣: 墙。此处指修筑城墙或房屋。
9. 百堵皆作: 筑起许多墙。形容工程浩大。
10. 其究安宅: 他们最终能有安身的住所吗?究,终究。宅,居所。
11. 嗷嗷: 众口哀号声。形容大雁的悲鸣,也指人民的哀叹。
12. 哲人: 明智的人,通情达理的人。
13. 宣骄: 炫耀,骄纵。
【翻译】
大雁飞翔在天空,翅膀肃肃发出声响。这些人出门远行,在荒郊野外辛苦劳碌。想到这些贫苦的人,哀悯这些鳏夫和寡妇。
大雁飞翔在天空,聚集在湖泽中央。这些人筑墙劳作,千百堵高墙一齐兴起。尽管他们如此辛苦,但最终何处是他们的安身之所?
大雁飞翔在天空,声声哀鸣嗷嗷。只有那些明理的哲人,才说我们辛苦劳累。而那些昏聩的愚人,反而说我们喧哗骄纵。
二、 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周代“共和行政”时期): 传统的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周厉王或周宣王时期。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导致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其后周宣王即位,为复兴王室,可能进行了一系列大型工程(如筑城),征发流民服役。这些流民背井离乡,劳作艰苦,却看不到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2. 诗歌的归属与目的: 《鸿雁》属于《小雅》,是宫廷乐歌的一种。但它与《国风》一样,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这首诗可能是在服役现场创作的民歌,后被采诗官收录;也可能是一位有良知的官吏或士人,目睹此情此景,代民立言,创作出来以讽谏君王,表达对政策的质疑和对民众的同情。
三、 寓意与启示
这首诗的寓意深刻而沉重,其核心在于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悲愤控诉。
1. 流离失所的象征: “鸿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象征流民、征夫、漂泊者的经典意象。它们秋去春来,居无定所,正如那些被迫离开家园、在野外辛苦劳作的民众。
2. 劳动与归属的悖论: 诗歌揭示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劳动者建造了城墙和房屋(“百堵皆作”),但他们自己却“其究安宅?”——他们自己最终能住在里面吗?这是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深刻质问。
3. “哀鸣”与理解的鸿沟: 最后一段点明了最大的悲哀。民众的痛苦哀嚎(“哀鸣嗷嗷”),在“哲人”(有同理心的统治者)听来是辛劳的呼号;而在“愚人”(昏庸的当权者)听来,却是“宣骄”——是无理取闹和不知满足。这揭示了上层与底层之间巨大的认知隔阂和情感断裂。
四、 结合现实论述
《鸿雁》的悲鸣,穿越三千年时空,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为我们观察社会问题提供了古老的智慧。
1. 对社会治理的启示:
· 倾听“嗷嗷”之声,关注弱势群体: 在任何时代,一个社会都存在其“哀鸣嗷嗷”的群体。他们可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奔波在路上的外卖员、失业的青年、为房价所困的市民。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建立畅通的渠道,让这些“哀鸣”能够被决策者听见,并转化为改善政策的动力。 忽视这些声音,或者将其污名化为“宣骄”(如指责他们“躺平”、“不愿奋斗”),只会加剧社会矛盾。
· 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与尊严: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古老追问,在今天依然是关于劳动者权益的核心问题。人们辛勤劳动,是否获得了应有的回报?能否拥有安定的住所、有保障的生活和可期待的未来?这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 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 理解员工的“劬劳”: 在一个公司或团队中,管理者是“哲人”还是“愚人”,取决于他能否理解下属的真实压力。员工加班加点的“劬劳”,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还是因为管理不善、人手不足?管理者需要深入一线,体察实情,避免想当然地认为员工的抱怨是“矫情”或“宣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