螯áo,后为螃蟹的代称。苏轼《和穆父〔新凉〕》诗:“紫螯应已肥,白酒谁能劝?”(螯,一本作“蟹”。)
关于苏轼《和穆父新凉》中的名句“紫螯应已肥,白酒谁能劝”,我们将从诗歌全文、字词解析、创作背景、核心情感及现实启示进行深入解读。
一、诗歌原文与语境
此诗是苏轼唱和友人钱勰(字穆父)《新凉》诗之作,全诗通过对初秋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与自身的闲适孤寂之情。
诗歌全文:
《和穆父新凉》
苏轼
家居妻儿号,官舍簿书困。
新凉忽在眼,乞我此身健。
紫螯应已肥,白酒谁能劝?
想见冰盘中,明珠溢瓢樽。
二、全文注释与翻译
1. 单字与词语注释
· 和:唱和,依照他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酬答。
· 穆父:钱勰,字穆父,苏轼的友人兼同僚,两人交情深厚,多有诗文往来。
· 新凉:指初秋时节刚刚到来的凉爽天气。
· 紫螯:此处是理解的关键。 “螯”本指螃蟹的第一对足,即蟹钳。因煮熟后呈橙红色或紫色,故以“紫螯”代指肥美的螃蟹。版本中“一本作‘蟹’”,正说明了“紫螯”是螃蟹的诗意化代称。
· 劝:劝酒,此处引申为“共饮”、“对酌”。
· 冰盘:莹洁的瓷盘或玉盘,常用来盛放冰镇过的水果或鲜食,此处指盛蟹的盘子。
· 明珠:此处的意象非常精妙,既可指晶莹剔透的蟹肉,也可指冰盘中美酒映照的光泽,更可理解为盘中蟹肉与樽中美酒共同构成的珍贵、美好的景象。
2. 句义翻译
在家时,妻儿的啼号让人烦忧;在官署中,又总是被繁琐的文书所困累。
(直到)这新秋的凉意忽然映入眼帘,仿佛在请求我:保重好这副身子骨吧。
此时,螃蟹的螯足应该已经长得肥美了,但又有谁能来陪我共饮这杯白酒呢?
我不由得想象那场景:在清凉的玉盘之中,那如同明珠般的蟹肉与美酒,正盈满我们的碗盏杯瓢。
三、创作背景与深意
1. 创作背景
· 时代与交游:此诗约作于宋哲宗元佑年间,苏轼在京城任职时期。此时,新旧党争依然激烈,官场生活充满压抑与束缚。苏轼与钱穆父政治立场相近,性情相投,是彼此在宦海风波中重要的精神慰藉。
· 唱和传统:文人之间的诗歌唱和,不仅是风雅的交际,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苏轼读到钱穆父的《新凉》诗,被其中描绘的秋意与情感所触动,从而提笔唱和。
2. 深意解读
这首诗的核心情感在于“闲”与“孤”的交织。
· 对新凉的渴望:“新凉忽在眼,乞我此身健。” “新凉”在这里被拟人化了,它不仅是季节的信号,更是一种解脱的象征,将诗人从“妻儿号”与“簿书困”的世俗烦恼中暂时解救出来,唤起了他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 对美食与共饮的期盼:“紫螯应已肥”是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螃蟹在古典诗文中,常与秋日、闲适、雅集联系在一起。然而,笔锋陡然一转——“白酒谁能劝?” 这一问,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深处。肥蟹已备,美酒当前,唯独缺少了可以共享此乐的知己。“紫螯”之肥美,恰恰反衬出“无人劝酒”之孤寂。
· 虚拟场景的慰藉:正因为现实中无法与友人相聚,诗人只能在想象中“想见冰盘中,明珠溢瓢樽”。这个想象中的完美场景,既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是在孤独中为自己营造的一种精神慰藉。
四、现实意义论述
苏轼这首诗,虽写于千年前,但其描绘的情感与困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1. 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启示:在忙碌中寻找“诗意的栖居”
苏轼身处“簿书困”的公务繁忙中,却能因“新凉”这一细微的自然变化而触发对美好生活的感知。这提醒我们:
· 保持对生活的感知力:无论工作多么忙碌,压力多么巨大,都不要丧失对自然之美、生活之趣的感知能力。一阵凉风、一顿美食,都可以成为我们暂时抽离、安抚心灵的契机。
· 主动创造生活仪式感:“想见冰盘中”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学习苏轼,主动为自己创造一些小小的仪式感,比如认真准备一餐饭,泡一壶好茶,在忙碌的间隙里,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冰盘”。
2. 对人际关系的启示:珍惜“能劝一杯酒”的知己
“白酒谁能劝?”这一问,道尽了现代人普遍的情感状态——泛泛之交越来越多,知心好友却越来越少。
· 社交的广度与深度: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似乎从不缺少联系人,但当你真正想分享喜悦或排解忧愁时,能随时拿起电话倾诉的人却寥寥无几。苏轼的孤独,是一种深刻的“朋友圈性孤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