骜ào,通“傲”,傲慢。《韩非子·十半》:“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骜愎。”(知伯:人名。愎:固执,任性。)
我们来深入解析《韩非子》中这句对历史人物精准的断语:“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骜愎。”
这句话不仅是对一个人性格的刻画,更是韩非子对权力如何因个人品性而崩溃的经典案例分析。
出处与原文语境
首先需要稍作修正,您提到的《韩非子·十半》应为《韩非子·十过》。该篇系统地论述了导致君主亡国灭身的十种过错。关于知伯(又称智伯)的故事,正是作为第十过——“国小无礼” 的典型案例而出现的。
“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骜愎”这句话,是韩非子在叙述知伯覆灭故事时,对他性格下的核心定论。
【原文节选】
奚谓国小无礼?昔者晋有六卿……及(晋)幽公……晋国皆被兵……晋国大乱,遂杀幽公。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骜愎。 彼欲我求地,我弗与也。彼如疾我,必轻我。彼如轻我,我可与勿与?……遂与地。知伯说。又令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又使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又使请地于赵,赵襄子弗与。故知伯乃……率韩、魏以攻赵……(后韩、魏、赵三家合谋)反灭知伯。
分句详解与翻译
· 夫知伯之为人也:
·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 知伯:春秋末期晋国最强大的卿大夫之一,智氏家族的领袖。“知”通“智”。
· 为?:他的为人处世,他的性格。
· 也:语气词,表停顿。
· 释义:知伯这个人的性格啊……
· 好利而骜愎:
· 好利:贪图利益。此处的“利”特指土地、权力等政治利益。
· 而:而且,表递进。
· 骜愎:
· 骜:通“傲”,傲慢。
· 愎:音 bì,固执、任性、不听劝谏。
· “骜愎”连用,形容一种极其傲慢且一意孤行的状态,是领导者最危险的性格缺陷之一。
· 释义:贪得无厌而且傲慢固执。
【现代翻译】
什么叫作国家弱小却不讲礼义?过去晋国有六卿……到了晋幽公的时候……晋国全境都遭受兵祸……晋国大乱,幽公也被杀。(在这样的背景下,)知伯这个人的性格,是贪图利益而且傲慢固执。 (他当政后,)向其他卿大夫索要土地。如果他不给我地,他就会憎恨我,必定会轻视并攻打我。他如果轻视我,我怎么能硬扛着不给呢?……于是就把土地给了他。知伯非常高兴。他又派人向魏氏索要土地……魏宣子也给了他。他又派人向韩氏索地,韩康子也给了他。他又派人向赵氏索地,赵襄子不肯给。于是知伯就……率领韩、魏的军队去攻打赵氏……(后来韩、魏、赵三家合谋)反过来消灭了知伯。
创作背景与历史脉络
1. 韩非子与《十过》的写作目的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着作旨在为君主提供富国强兵、巩固权力的“法”、“术”、“势”。《十过》篇如同一份给君主的“避坑指南”,列举了十条必须避免的错误。知伯的故事,正是用来警示君主:即便国家强大,如果领导者“无礼”(此处指外交上的霸道与贪婪)且性格有“骜愎”的缺陷,也会招致毁灭。
2. “三家分晋”的前奏:知伯之亡
知伯的覆灭是战国时代开幕的标志性事件。他执掌晋国国政,实力最强,但他:
· “好利”:具体表现为无故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贪欲无止境。
· “骜愎”:具体表现为不听谋士絺疵的忠告。絺疵警告他韩、魏两家可能会反叛,他非但不听,反而把这话告诉了韩、魏的君主,导致谋士出走,自己也失去了最后的补救机会。
他的傲慢与贪婪,迫使实力较弱的韩、魏、赵三家为了生存而联合起来,最终在公元前453年共同出兵灭掉了智氏,瓜分其地,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核心寓意与深刻洞见
韩非子通过知伯的案例,揭示了权力运行的几个残酷法则:
1. 性格决定命运,尤其是领导者的命运:对于最高决策者而言,个人性格缺陷不再是私德问题,而是关乎组织存亡的战略问题。“好利”会树敌,“骜愎”会堵塞言路,两者结合,必然导致战略误判和众叛亲离。
2. “利”与“害”的辩证关系:无止境地追逐“利”(土地、权力),而不懂得“止”和“舍”,反而会引发最大的“害”(灭亡)。知伯的“好利”使他看不到潜在的巨大风险,打破了国际关系中的均势与平衡。
3. “骜愎”是领导力的癌症:它使得决策系统失灵。领导者听不进不同意见,身边只会剩下阿谀奉承之徒。当所有人都知道灾难将至,却无人能劝阻时,组织的崩溃就进入了倒计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