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ào,深奥,含蓄。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抑之欲其奥。”(抑:抑制。指写文章不作详尽的发挥。)
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的重要文学主张——“抑之欲其奥”。
这句话是柳宗元文学创作思想的精髓,揭示了深沉内敛的美学追求与为人处世的深刻智慧。
原文与语境
这句话出自柳宗元写给一位好学青年韦中立的回信。在信中,柳宗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师道”的看法以及毕生所得的作文之法。
“抑之欲其奥”是柳宗元提出的“羽翼夫道”的五种方法之一,是其文学理论的核心。
【原文节选】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
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分句详解与翻译
· 抑之欲其奥:
· 抑:抑制,控制,收敛。指在行文时对情感、文辞和气势加以约束,不使其过于张扬。
· 之:代词,指代所写的文章。
· 欲:想要,旨在。
· 其:指文章。
· 奥:深奥,含蓄,内涵深邃。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而非浅显直白。
· 释义:抑制它(的文气),是为了使文章更加深刻含蓄。
· 整段话的翻译:
所以我每次写文章,从来不敢掉以轻心,担心文章浮滑而不凝重;从来不敢偷懒取巧,担心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敢用糊涂的头脑来写作,担心文章思路不清而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态来写作,担心文章盛气凌人。
> (在写作时,)收敛文气是为了让文章深刻含蓄;发挥文采是为了让文章鲜明生动;疏理文意是为了让文章畅达贯通;精简笔墨是为了让文章简洁有节制;激发情感是为了让文章清新不俗;凝聚思想是为了让文章庄重厚实。
> 这些就是我用来辅助“道”的方法。
创作背景与思想根基
1. 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核心领袖之一,与韩愈齐名。这场运动主张反对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骈文,恢复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自由抒发的散文传统。其核心是“文以明道”,即文章要用来阐明和承载儒家之道。
2.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写作背景
此信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当时,社会风气“耻学于师”,韩愈因作《师说》抗颜为师而遭众人讥笑。青年韦中立不惧流俗,写信欲拜柳宗元为师。柳宗元虽谦辞为师之名,但在此信中,他以极大的诚意,将自己毕生的创作心得和盘托出,可谓“授之以实” 。“抑之欲其奥”正是他心得中的精髓。
3. “奥”与“明”的辩证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柳宗元在提出“抑之欲其奥”的同时,紧接着就说“扬之欲其明”。这表明他追求的并非一味地晦涩难懂,而是“奥”与“明”的辩证统一——思想内涵要深邃(奥),但语言表达在关键处要清晰明朗(明)。这是一种极高的美学境界。
核心寓意与深刻启示
“抑之欲其奥”短短五字,蕴含的不仅是文章技法,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与人生智慧:
1. “抑”是通往“奥”的路径:无论是学问、艺术还是思想,深度的获得往往需要收敛与克制。泛滥的情感、浮夸的辞藻、张扬的个性,往往损害思想的深度。静水深流,收敛方能积蓄力量,沉潜才能抵达深远。
2. 对“轻浮”与“浅薄”的抵制:柳宗元强调“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正是针对文坛的浮靡之风。“抑之欲其奥”是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它要求写作者沉潜下来,拒绝思想的懒惰和表达的轻率,追求内容的充实与厚重。
3. 东方美学的“含蓄”之境:“奥”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推崇的 “含蓄蕴藉” 之美。它不主张将一切和盘托出,而是讲究留白,富有余味,让读者通过有限的文字去探寻、体会无限的意蕴。这与直白浅露、一览无余的表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现实联系与论述
这一古老的文学原则,在当今信息爆炸、表达欲过剩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 对沟通与表达的启示:
· 深度沟通的价值: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习惯于碎片化、情绪化的即时表达(“扬”),而缺乏沉静下来进行深度思考与反思(“抑”)的能力。“抑之欲其奥”提醒我们,有价值的沟通不在于声音的大小或频率的高低,而在于思想的深度与内涵的丰富。
· “话到嘴边留半句”的智慧:在人际交往、商务谈判或公开演讲中,适当的克制与留白(“抑”),往往比喋喋不休更能彰显力量,也更能引发对方的深思,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