隩ào,通“奥”,深。《国语·郑语》:“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申、吕:姜姓诸侯。)
我们终于来到了“隩”字在古籍中另一个颇具深意的用法。这句出自《国语·郑语》的话,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语境和含义。
故事原文与上下文
这句话并非一个独立的故事,而是春秋时期一位伟大谋士——史伯,对时局进行精辟分析的一段论述。其完整的背景是“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周幽王时期,担任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郑国的开国君主)预感到天下将乱,于是向周朝的大史官(史伯)请教避难之所与未来之势。他问史伯:周王室将会衰败吗?
史伯的回答详细分析了周幽王统治的种种弊端,并预言了西周必将灭亡。在谈到未来的政治格局时,郑桓公问:“那周王朝如果衰败,哪些诸侯会兴盛起来呢?”(《国语·郑语》:“姜、嬴其孰兴?”)史伯在分析中提到了姜姓的齐国,并由此引申出与齐国同宗的申国、吕国,说出了我们讨论的这句话: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那些成就了天地般大功业的人,他们的子孙后代没有不显赫的,虞、夏、商、周就是这样。)
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
(申国和吕国正当强盛,他们深爱太子,【他们的立场和力量】也必定是可以想见的了。)
注释及翻译
· 申、吕: 两个姜姓的诸侯国。申国是周幽王王后(申后)的娘家,太子的外祖父家。
· 方: 正当,正在。
· 强: 强盛。
· 其: 代词,指申国和吕国。
· 隩: 音yù。此处的“隩”通“奥”,意为“深”、“深厚”。 “隩爱”即“深爱”、“厚爱”。
· 太子: 指周幽王与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后来的周平王)。
· 亦必可知也: 也一定是能够推知的。
翻译:
(更何况)申国和吕国正国力强盛,他们又深爱着太子,(那么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政治斗争中,他们会采取的行动以及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着作介绍
·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录了西周中期至春秋末期(约公元前990年至公元前453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重要人物、言论和史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故又名《春秋外传》。其特点是以记“言”为主,通过贵族士大夫的谏言、议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文风古朴,思想深刻,富含政治智慧。
典故背景
1. 周幽王乱政: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黜了原配申后以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举动严重破坏了宗法制度,引发了巨大的政治危机。
2. 外戚势力的角色:被废的申后是申侯的女儿,太子宜臼是申侯的外孙。在宗法社会中,外戚(母族、妻族)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尤其在涉及储君废立时,其利益与立场至关重要。
3. 史伯的预言:史伯的分析洞察了人性的弱点和政治的联动机理。他明确指出:
· 实力因素:申、吕是“方强”的诸侯,拥有干预中央政事的军事能力。
· 情感与利益因素:由于血缘关系,他们对太子有着“隩爱”。这种爱,既是亲情,也关乎他们自身家族在未来权力格局中的地位(太子登基,他们就是尊贵的国戚)。
· 逻辑推论:因此,当太子被废,利益受损时,实力强大的申、吕绝不会坐视不管。史伯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申侯联合缯国和西夷犬戎,攻入西周都城,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随后,诸侯们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为周平王,开启了东周时代。
寓意
1. 情感是政治的重要变量:这句典故深刻地揭示了在冷冰冰的权力算计之外,情感(尤其是血缘亲情)是驱动历史发展、影响政治决策的强大而深刻的力量。“隩爱”这种深厚的情感,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2. 实力与动机的结合:它指出了判断一个政治实体会如何行动的两个关键维度:能力(“方强”) 与 意愿(“隩爱”) 。二者缺一不可。一个有实力的行为体,一旦有了强烈的动机,就必然会在关键时刻采取行动。
3. 见微知着的洞察力:它颂扬了一种基于人性、血缘和利益关系的深刻洞察力。真正的智慧在于能从看似孤立的现象(太子被废)中,预见到其必然引发的连锁反应。
结合现实论述
这个典故所蕴含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政治、商业乃至人际关系的分析中,依然极具价值:
1.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分析:
· 分析任何国际冲突或联盟的形成,都不能只看国家实力,还必须考量其历史渊源、文化联系和情感倾向。例如,在分析俄乌冲突时,除了军事经济实力,也必须考虑乌克兰与西方各国在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上的“隩爱”之情,这种情感深刻地影响着各国提供援助的意愿和力度。同样,分析两个国家的关系时,其领导人之间的私交、国民之间的历史情感(无论是亲善还是仇恨),都是重要的分析变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