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b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五岳:我国五座大山。赤城:山名。)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一句的探究,恰是理解这首诗灵魂的钥匙。这句诗不仅是瑰丽想象,更是李白挣脱现实桎梏、追寻精神自由的宣言。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千年大梦,领略诗仙的傲岸风骨。
一、故事原文与逐段鉴赏
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逐段鉴赏
1. 入梦之由(起)
· “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以海上仙山“瀛洲”的虚无缥缈反衬天姥山的真实可感,虚实相生,引发好奇。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此为全诗之眼。诗人以泼墨手法,极写天姥山之雄浑气势。“连天向天横”写其横亘天际的磅礴;“拔五岳”将其置于五岳之上,是空间上的超越;“掩赤城”则是气势上的压倒。这不仅是写山,更是李白心中理想世界的宏伟投影。
2. 梦游幻境(承与转)
· 清幽之旅:“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诗人借月夜飞度,循着偶像谢灵运的足迹,开启仙境之旅。意象清幽明丽,步履轻快,心驰神往。
· 幽深恐怖:“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景色骤变,道路迷失,暮色深沉。熊咆龙吟,深林战栗,层巅惊惧,营造出一种光怪陆离、惊心动魄的氛围,暗示现实世界的险恶与诗人内心的焦虑。
· 极乐高潮:“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在雷电交加、山崩地裂中,仙境洞开!这是一个金碧辉煌、光明璀璨的神仙世界。仙人如麻,自由往来,是诗人对无拘无束、至善至美境界的终极向往。
3. 惊悟咏怀(合)
· 梦醒时分:“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大梦初醒,一切幻境瞬间消散。强烈的反差带来巨大的失落与惆怅。
· 人生慨叹:“世间行乐亦如此……须行即骑访名山”:由梦境的虚幻,悟出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亦如流水般短暂无常。既然世事如梦,何不寄情山水,追寻内心的自由?
· 灵魂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石破天惊的一笔,如闪电划破长空,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它宣告了与虚伪官场的决裂,扞卫了人格的尊严与独立。这是李白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一题作《别东鲁诸公》。
· 长安三年,理想破灭: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满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然而唐玄宗只将他视为点缀升平的文学侍从,加之权臣排挤,他在长安仅三年便被“赐金放还”。
· 政治失意,寻求慰藉:这次打击彻底粉碎了李白的政治理想。他离开长安后,在东鲁(今山东)家中盘桓,内心充满苦闷与不平。即将南游吴越之际,写下此诗赠别友人。
· 梦与诗的精神出口:现实的挫败无法泯灭他高傲的灵魂。于是,他将满腔的愤懑与不屈的追求,倾注于这场瑰丽的“梦游”之中。天姥山,便是他用以对抗污浊现实、安放自由精神的理想国。
三、深刻寓意与哲学内核
1. 对自由人格的炽烈追求:诗中梦境从幽静到恐怖,再到辉煌,最终幻灭,象征着李白追求理想过程中希望、挣扎、巅峰与失落的复杂心路。而最终指向的,是超越这一切的、不屈从于任何外在权威的独立人格。
2. 对现实社会的决绝反叛:仙境的美好,正反衬出人间(官场)的丑恶。“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是对封建等级制度最直接、最激烈的批判,闪耀着民主思想的早期光辉。
3. “人生如梦”的永恒哲思:李白并非消极地认为人生虚无,而是看透了世俗功名的短暂与不可靠。他主张在认识到“万事东流水”的本质后,更应积极地追寻那些能真正让“我开心颜”的事物——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尊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