佰mò,通“陌”。田间小路。《汉书·匡衡传》:“南以闽佰为界。”(闽:田界的名称。)
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汉书·匡衡传》中“南以闽佰为界”这个典故。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且极具现实意义的故事,它不仅仅关于一个地理界限,更关于权力、贪婪与制度的界限。
一、故事原文、注释与翻译
1. 原文摘选:
初,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佰为界。初元元年,郡图误,以闽佰为平陵佰。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佰以为界,多四百顷。
... ...
丞相骏、少府勋行视,以为百骑临淮,至乐安问,乡吏缪,以四百顷付乐安国。衡遣从史之僮,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司隶校尉骏、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
... ...
衡惭惧,免冠谢罪,上丞相、侯印绶。
2. 关键注释:
· 衡: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封乐安侯。
· 僮:僮县,汉代县名,属临淮郡。
· 堤封:亦作“提封”,总计、总共的意思。
· 闽佰:“佰”在此处通“陌”,指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闽佰”是一条田界道路的名称。
· 平陵佰:另一条田界道路的名称,在“闽佰”的南边。
· 郡图误:郡里的地图绘制有误。
· 多四百顷:多划走了四百顷土地。一顷等于一百亩,四百顷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 收取所还田租谷:收取本应归还的田租谷物。
· 劾奏:向皇帝上奏章揭发罪行。
3. 现代翻译:
当初,匡衡的封地是僮县的乐安乡,整个乡的田地总计有三千一百顷,南部边界以“闽佰”这条路为界。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郡里的地图绘制错误,将“闽佰”标成了更南边的“平陵佰”。过了十几年,匡衡的封地改属临淮郡,他就顺势将错就错,真的以“平陵佰”作为自己封地的南界,这样一来,他的封地就非法多出了四百顷。
... ...
后来,丞相王骏、少府赵勋等人前去调查核实,认为……应将这多出的四百顷土地归还给乐安国。然而,匡衡却派手下前往僮县,擅自收取了本应归还的这四百顷土地的田租谷物一千多石,运回了自己家。司隶校尉王骏等人以此弹劾匡衡……
... ...
匡衡感到万分羞愧和恐惧,摘下官帽向皇帝认罪,并上交了丞相和乐安侯的印信。
二、人物介绍:匡衡
· “凿壁偷光”的励志偶像:匡衡年少时家贫,买不起灯油,便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个故事成为千百年来寒门学子刻苦努力的典范。
· 显赫的经学大师:他尤其精通《诗经》,讲解精辟,当时流传着“无说《诗》,匡鼎来”的说法,意即只要匡衡(字鼎)来讲《诗》,别人就不必班门弄斧了。凭借学术声望,他步入仕途,官至丞相,封乐安侯。
· 故事的另一个侧面:然而,“盗土”事件揭示了这位道德文章满天下的学者,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有着贪婪和侥幸的一面。他从一个“偷光”的求知者,蜕变成一个“偷地”的腐败者,其形象的巨大反差,令人深思。
三、典故背景
1. 汉代封侯制度:汉代列侯享有封地的租税,但封地的疆域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变更。
2. 地图的权威性与漏洞:在古代,地图是界定疆域的重要依据。郡级地图的错误,本是一个需要纠正的技术性问题。
3. 匡衡的心理:他发现了这个地图错误,但选择利用这个错误为自己谋利。作为精通儒家经典的丞相,他深知这是违法行为,却心存侥幸,利用自己的权势和信息的模糊地带,知法犯法。
四、寓意与现实论述
这个典故的寓意远超一个贪污案件本身,它深刻地揭示了 “界限” 的多重含义。
1. 地理界限与法律/道德界限
故事中,“闽佰”是一条有形的、地理上的界限。而法律和道德,是一条无形的、但更应被遵守的界限。匡衡的过错在于,他移动了地理界限的同时,也彻底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这提醒我们,在任何领域,规则的“红线”都不可试探,技术的瑕疵不能成为违规的借口。
现实结合:
· 学术不端:如同匡衡利用地图错误,当今一些学者也可能利用查重系统的漏洞、数据审核的盲区进行抄袭、篡改数据,这同样是跨越了学术道德的“闽佰”。
· 商业欺诈:一些企业利用合同条款的模糊地带、监管政策的滞后,进行不正当竞争或欺骗消费者,这与匡衡“将错就错”侵占土地的行为本质无异。
2. 知识(知)与行动(行)的界限
匡衡是当时的儒学泰斗,满口仁义道德。但他却未能将所学付诸实践,造成了巨大的“知行断裂”。他的故事是对“知易行难”最生动的注脚,警示我们道德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言辞的高妙,而在于行动的坚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