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冀德易帜:李重进横扫残敌,赵宋精锐尽丧
崇德四年十一月初三,德州城门前的吊桥缓缓放下。守将刘廷让一身素甲,双手捧着城防图,跪在尘埃里 —— 他身后的赵宋士兵,早已卸下甲胄,手中的长枪斜倚在墙边,再无半分战意。
李重进立马桥头,护驾军的玄甲队列如黑色洪流,绵延至天际。他接过城防图,目光扫过 “守军三千,粮尽三日” 的标注,声音沉得像冬日的黄河:“刘将军,降得还算识时务。”
刘廷让叩首道:“周师神威,曹彬已败,沧州已陷,我等死守无益,只求保全城中百姓。”
同日午时,冀州城也传来捷报。守将李汉超见周军兵临城下,连抵抗的心思都没起 —— 城中守军本就是临时拼凑的新兵,听闻德州投降,当晚便有半数逃兵。李汉超索性打开城门,亲自牵着马,迎李重进入城。
短短五日,德州、冀州接连易帜。至此,赵宋在河北的最后两支精锐 —— 刘廷让的 “镇冀军”、李汉超的 “横海军”,或降或散,五万河北精锐彻底覆灭。李重进站在冀州城头,望着远处连绵的周军营帐,忍不住抚须长叹:“想当年太祖在时,河北军何等骁勇,如今却……”
帐下副将递来一份战报汇总:“将军,自狼牙关之战起,我军共收复濠州、泗州、沧州、德州、冀州五城,歼敌五万二千余人,俘虏一万三千,赵宋在河北的驻军,已无一人能战。”
李重进接过战报,指尖在 “歼敌五万” 上重重一点:“把这份汇总送金陵,再附信给荣王 —— 河北已平,邀他在大名府会师,共商进兵洛阳之事。”
二、金陵封神:战报震动朝野,武将联名请封
十一月初五清晨,金陵紫宸殿的朝会刚开场,柴熙诲的捷报便由内侍捧着,一路疾跑入宫。黄绸包裹的战报上,“歼敌五万,零战损” 六个朱字格外刺眼,瞬间让殿内的争论声消弭殆尽。
“零战损?” 柴宗训捧着战报,声音都有些发颤,“熙诲竟真的做到了?”
内侍躬身道:“陛下,荣王殿下的战报写得明白 —— 狼牙关伏击歼敌两万,沧州围城逼降歼敌一万,再加上与李将军合兵收复德州、冀州时歼敌两万,前后共五万余人,甲字军将士,无一阵亡!”
话音未落,李重进的副将王全斌突然出列,单膝跪地:“陛下!荣王殿下用兵如神,甲字军锐不可当,此等功绩,远超开国诸将!臣请陛下晋封荣王为宁王,再封兵马大元帅,统领天下兵马!”
“臣附议!” 韩令坤紧随其后,甲叶碰撞声震得殿柱嗡鸣,“甲字军零战损破敌五万,此乃千古未有之胜!宁王殿下当配大元帅之职,率我大周锐师,直捣洛阳,生擒赵光义!”
武将们纷纷跪地,“请封宁王”“请封大元帅” 的喊声此起彼伏,连素来谨慎的殿前司都指挥使也跟着附和 —— 柴熙诲的战绩,早已让武将们心服口服,此刻不趁热请封,更待何时?
文官队列里,窦仪犹豫着开口:“陛下,晋封之事需循礼制,兵马大元帅更是权重之职……”
“礼制哪有军功重要!” 韩令坤猛地抬头,打断窦仪的话,“当年太祖封世宗为晋王,不也是因军功卓卓?宁王殿下有此战绩,配得上大元帅!”
柴宗训看向陈琅,眼中满是询问。陈琅躬身道:“陛下,荣王殿下此战,不仅破敌,更振奋军心、收拢民心,晋封宁王合情合理;至于兵马大元帅,可暂授‘河北兵马大元帅’,统领河北诸军,既显陛下恩宠,也不违礼制。”
柴宗训松了口气,当即拍板:“准奏!晋封柴熙诲为宁王,授河北兵马大元帅,赐黄金百两、锦缎千匹,甲字军将士各赏银五两!”
旨意传出,紫宸殿外的武将们轰然欢呼,声音传遍皇宫,连宫墙下的侍卫都忍不住跟着喝彩 —— 河北平了,大周离复旧都,又近了一步。
三、甲字军威:银章映日耀军魂,荣誉感满营
十一月初六,沧州甲字军大营里,热闹得像过年。柴熙诲身着新赐的宁王蟒袍,先在演武场为普通将士授勋。银章是纯银打造,正面刻着 “甲字军” 三个字,背面是一朵祥云,边缘还刻着士兵的名字 —— 这是柴熙诲特意让人打造的 “宁王所赐” 银章,每个士兵一枚,既是奖励,也是荣耀。
“张二狗!” 柴熙诲叫出一个士兵的名字,那士兵慌忙上前,双手接过银章,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谢…… 谢宁王殿下!俺这辈子,从没得过这么金贵的东西!”
“这不是金贵,是你们应得的。” 柴熙诲拍了拍他的肩膀,“零战损破敌五万,你们是大周的英雄,是甲字军的骄傲!”
士兵们纷纷将银章系在腰间,玄甲配银章,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训练时,没人再偷懒;巡逻时,个个昂首挺胸 —— 那枚银章,不仅是一块银子,更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荣誉,是宁王殿下的认可,是整个大周的尊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