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的风掠过混凝土跑道,带着深秋的凛冽。基地外围,新拉起的铁丝网和来回巡逻的装甲车将这片区域与世隔绝。内部,气氛却如同绷紧的弓弦。
我站在加固过的观测塔顶层,放下手中的望远镜,目光落在跑道尽头那架造型硬朗、线条流畅的灰色巨鸟身上。Le Mistral(米斯特拉)——以帝国境内那阵着名而强劲的冷冽北风命名,内部代号“雷鸟”。它就是两年前那个在航空技术研究院会议室里、基于粗略构想和哥伦比亚数据诞生的梦想,如今化为了冰冷的现实。
长达二十一米的机身反射着灰蒙蒙的天光,近二十五米的翼展赋予它一种沉稳的气度。机身上,高卢的飞翼纹章在灰色涂装上显得格外醒目。与我记忆中那些笨重的初期轰炸机概念图不同,“米斯特拉”展现出一种为速度和高度而生的优雅与力量感。它静静地停在那里,如同一位即将出征的骑士,默然等待着号角。
“元帅,最后检查完毕,机组已就位,请求起飞许可。”基地指挥官的声音通过有线电话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次试飞的意义,在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按计划进行。”我简洁地回应,目光再次锁定那架飞机。七名机组人员,包括经验最丰富的试飞员杜邦上尉,已经进入了那个被装甲和玻璃包裹的座舱。他们肩负的,不仅是测试一架新式武器的任务,更是为帝国开启一个全新战场的使命。
地勤人员迅速撤走轮挡。两台经过特殊调校、能爆发2450马力的星型发动机,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咆哮,螺旋桨搅动的气流在机身后方形成可见的涡旋。巨大的机体开始缓缓滑行,逐渐加速,引擎的轰鸣愈发震耳欲聋。
我的心绪也随之起伏。两年间,无数的技术难题被攻克——液氧辅助燃烧系统在高空环境下的稳定供给、轻质合金框架的应力测试、为适应高空轰炸而专门设计的复杂瞄准具……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投入和无数工程师不眠不休的汗水。如今,是验收成果的时刻。
“米斯特拉”在跑道上疾驰,速度越来越快。在达到预定速度的瞬间,机头轻盈抬起,巨大的轮子离开了地面。它没有一丝犹豫,坚定地冲向被云层遮蔽的天空。爬升率惊人,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和优秀的气动设计。
“起飞成功!爬升姿态稳定!”观测塔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但很快又恢复了寂静,所有人都紧盯着不断传来数据的仪表板和远空中那个越来越小的身影。
通过高倍望远镜,我能看到“米斯特拉”正直刺苍穹,目标是它的实用升限——6600米下面的5300米。在这个高度,大部分地面防空火力将形同虚设,而稀薄空气和源石环境对常规动力的挑战,正需要液氧系统来应对。
“高度三千五百米……三千八百米……四千一百米……五千五百米!达到预定高度!”通讯频道里传来杜邦上尉略显激动但依旧冷静的报告。“液氧系统工作正常,发动机功率稳定!”
“很好。”我回应道,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达到设计升限,意味着最基本的性能指标已经达成。“开始下一阶段测试,巡航性能及武器系统模拟。”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米斯特拉”将在指定空域进行各种复杂的飞行动作测试,模拟在不同载荷和速度下的飞行特性,并测试包括机鼻、机背、腰部和尾部炮塔在内的所有自卫武器系统。虽然此次试飞并未挂载实弹,但弹舱和翼下挂点的机械系统将进行模拟开合测试,以验证其挂载两吨多弹药的能力。
我站在观测塔的玻璃窗前,久久凝视着那片天空。尽管肉眼已很难捕捉到“米斯特拉”的具体身影,但我知道,它正在那里,在云层之上,代表着高卢的意志和工业巅峰。荣耀不再仅仅依赖于陆行舰的履带,也开始铭刻于苍穹。
数小时后,“米斯特拉”的身影重新出现在天际边,开始缓缓下降。它的返航平稳而准确,如同一次完美的演练。当它那巨大的轮胎再次接触跑道,激起一阵青烟,并最终稳稳停住时,观测塔内终于爆发出由衷的掌声和欢呼。
我走下观测塔,亲自迎接从舷梯上下来的杜邦上尉和他的机组。他们脸上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自豪。
“元帅阁下!”杜邦上尉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因高空飞行和激动而有些沙哑,“‘米斯特拉’报告!任务完成!飞机性能卓越,完全达到甚至部分超出设计指标!我们……我们真的飞到了那么高!”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这群年轻的勇士:“干得漂亮,上尉。你们和所有参与‘云雀’项目的人,今天为帝国插上了翅膀。”
我走向那架刚刚经历历史性飞行的“米斯特拉”,伸手触摸它那还带着高空寒意和高速摩擦余温的金属蒙皮。冰冷的触感下,是澎湃的力量和无限的未来。
“传令,”我转身对紧随其后的基地指挥官和项目负责人说道,“加速后续原型机的制造和测试。我要在半年内,看到第一个‘米斯特拉’轰炸机中队形成初步战斗力。”
“是,元帅!”
Laudace, toujours laudace!(大胆,永远大胆!)帝国的天空权,从此将由我们自己掌握。当“米斯特拉”机群未来翱翔于敌国上空时,它们投下的将不仅是毁灭性的炸弹,更是高卢不容置疑的权威,以及对整个泰拉战略格局的重新定义。
天空,已然不再是极限。
喜欢明日方舟高卢舰长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明日方舟高卢舰长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