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窑洞外,黄土坡上的寒风卷着碎雪,把窗棂糊纸吹得簌簌作响。
窑洞内,煤油灯晕开一圈暖黄的光,八仙桌上摊着一张大地图,辽县、狼山、辛庄、王老庄四个用红铅笔圈出的地点,纸边已被反复摩挲得有些发毛。
一位身着打补丁棉大衣的首长,指间夹着半截旱烟,目光久久落在地图上黑云山的位置。
烟灰悄悄积了长长一截,落在磨得发亮的桌沿,他却浑然不觉,声音里带着一丝对前线的牵挂:“老总,前线那边压力不小啊。鬼子这攻势确实够猛。”
坐在对面木凳上的老首长,军裤膝盖处补着两块整齐的补丁,针脚细密得如同精心计算过。
他正用手指丈量着地图上的距离,语气沉稳却难掩担忧:“那边应该能稳住。倒是曾夏勇的独立旅,手里就一万五千人,要扛住五万鬼子的南北夹攻,这担子太重了,怕要付出不小代价。”
桌上的马蹄表滴答作响,指针悄然划过夜里十点。
反扫荡作战已进入第七天,从前线传来的消息越来越稀疏,最后一封电报还是昨天中午收到的
——总部已安全转移至辽县,独立旅仍在黑云山一带与日军激战,具体战况尚未可知。
“眼下最重要的是保住有生力量。”首长轻轻磕掉烟灰,火星在昏暗灯光下一闪而逝,语气里满是坚定,“就算这次反扫荡遇到些困难,只要咱们的骨干还在,队伍不散,就总有再跟鬼子较量的机会。”
老总端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温热的开水,附和道:“说得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这阵子挺过去,咱们好好总结经验,把队伍练得更精,总有一天能把小鬼子彻底赶出中国。”
话音刚落,窑洞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像是有人在积雪的土路上狂奔,脚步声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急切。
警卫员迅速掀开门帘,一股刺骨的寒风裹着雪沫涌了进来,只见军事部门参谋处的处长李滔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军帽上、肩头都落着薄雪,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电报,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首长!老总!”李滔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他顾不上拍打身上的雪花,大步迈进窑洞,语速飞快地说道,“山西前线传来捷报!”
首长猛地抬起头,夹着旱烟的手指轻轻一颤,积攒的烟灰终于簌簌落在桌面上。
他下意识地往前倾了倾身子,声音里满是急切:“你再说一遍!捷报?具体情况怎么样?”起身时,棉大衣的下摆不小心扫到凳腿,发出“哐当”一声轻响,却丝毫没引起他的注意。
老总也跟着站起身,原本沉稳的眼神里泛起光亮,快步走上前:“快,把电报给我看看!” 李滔连忙将电报递了过去,纸页边缘已被他攥出几道明显的褶皱。
方才在电报室看到内容时,他先是愣住了,反复核对了好几遍,确认每一个数字、每一段表述都准确无误后,整个电报室瞬间沸腾起来。
他甚至没来得及整理身上的积雪,就揣着这份沉甸甸的捷报往窑洞赶。
老总接过电报,指尖因激动而微微发抖,他小心翼翼地将电报凑近煤油灯,借着暖黄的光逐字逐句地看。
首长也连忙凑了过去,两人的肩膀紧紧挨着,目光都聚焦在这张承载着胜利的纸页上。
昏黄的灯光下,电报上的字迹清晰可辨: “首长、老总:此次反扫荡作战,日军以两个师团及附属战车、航空部队等五万余人,向总部直属独立旅曾夏勇部驻守的黑云山地区发起南北夹攻,并分多路兵力对总部、129师、386旅等部实施围攻。
曾夏勇所部依托有利地形,凭借精良装备与灵活战术,以一万五千余人的兵力,仅伤亡六百人,便全歼日军114师团、21师团共五万人,成功击毙两师团中将师团长。
战后,曾夏勇部获悉总部及386旅各部陷入困境,未及休整便兵分四路,火速驰援辽县总部、狼山386旅旅部及771团、772团,辛庄新一团,王老庄新二团、新三团。
在曾夏勇部的支援下,我军迅速扭转战局:活捉日军独立第5旅团旅团长秋山义兑,击毙日军独立第1旅团旅团长铃木贞次、独立第6旅团旅团长越生虎之助,及伪军第2军军长陈忠贤、第5军军长黄协成。
狼山、辛庄、王老庄三战场共歼灭日军两万五千人、伪军三万五千人,俘虏并争取伪军一万余人。 此次反扫荡作战,我军总计歼灭日军七万五千人、伪军三万五千人,俘虏及争取伪军一万余人,缴获武器、弹药、粮食等大量物资。”
窑洞内瞬间陷入寂静,只有马蹄表“滴答、滴答”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首长和朱老总久久凝视着电报,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刻进心里,脸上的担忧渐渐被震惊取代,随即又被难以抑制的喜悦淹没。
过了好一会儿,首长长舒一口气,声音里满是振奋:“好!好啊!打得漂亮!曾夏勇和独立旅更是立了大功!”他抬手轻轻拍了拍电报,“一万五千人对阵五万鬼子,伤亡才六百,还能分兵支援友军,这不仅是胜仗,更是奇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