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九点,延安交际处的会议室里,晨光透过糊着窗纸的木窗,在青砖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长条会议桌被擦拭得锃亮,两侧分别摆放着木椅 —— 东侧是八路军方面的席位,李同志、祝老总、邹同志、曾夏勇依次落座,桌上放着搪瓷茶杯和摊开的笔记本;
西侧则是美苏代表的席位,美国驻华大使高斯、陆军武官史迪威上校坐在左首,苏联特使米高扬与军事顾问彼得罗夫坐在右首,每个人面前都摆着翻译提前准备好的合作草案副本。
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华北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八路军解放的区域,从太原到晋北、晋西,连成一片醒目的红色,与日军控制区的蓝色形成鲜明对比。
“各位先生,上午好。”
李同志率先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今天我们齐聚延安,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 抗击法西斯,早日结束这场给世界人民带来苦难的战争。我们愿与美苏两国携手,在情报、物资、战术等方面开展合作,但前提是平等互利,尊重彼此的主权与战略部署。”
高斯放下手中的钢笔,身体微微前倾,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李先生说得很对,反法西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八路军在山西取得的胜利,让全世界看到了贵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值得尊敬。”
他话锋一转,拿起桌上的合作草案:“基于此,我国政府提议,建立‘抗日情报共享机制’,我方将提供日军在太平洋、东南亚的部署情报,也希望贵方能分享华北日军的动向;同时,我方希望能派遣少量军事观察员,进驻贵军的作战部队,学习贵方的战术,为后续共同打击日军提供参考。”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曾夏勇身上 —— 所有人都清楚,“作战部队” 指的就是独立旅,而观察员能否进驻,最终要看这位前线指挥官的态度。
曾夏勇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语气沉稳:“高斯大使,关于情报共享,我们完全同意。华北日军的兵力调动、据点分布、补给线路,我们可以定期整理后提供给贵方,这对共同打击日军有利。但关于军事观察员进驻作战部队,我们无法接受。”
他顿了顿,迎着高斯和史迪威疑惑的目光,继续解释:“并非我们缺乏合作诚意,而是作战部队的部署涉及核心机密 —— 比如部队的调动时间、火力配置、战术预案,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不仅会影响我军的作战安全,也可能危及贵方观察员的生命。如果贵方想了解我军战术,我们可以提供太原战役的公开战报、战术总结,甚至可以组织专题交流会,但观察员进驻前线部队,绝无可能。”
史迪威上校皱了皱眉,忍不住追问:“曾旅长,我们了解到,贵军在太原使用了射程超过百公里的火箭炮,还有能进行侦察与攻击的小型无人飞机,这些装备的战术运用,是我们最感兴趣的。如果不能近距离观察,仅靠战报,很难真正理解贵方的战术精髓。”
“上校先生,战术的核心是‘因地制宜’,而非‘照抄照搬’。”
曾夏勇微微一笑,“太原战役的胜利,不仅靠装备,更靠战士们的英勇、百姓的支持,以及多兵种的协同 —— 比如空中打击与地面冲锋的配合、火炮覆盖与无人飞机清剿的衔接。这些战术经验,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分享,但装备的具体参数、核心技术,属于我方的军事机密,不便透露。”
这番话既守住了底线,又给足了美方台阶,李同志暗暗点头,补充道:“史迪威上校,八路军向来主张‘合作不依附,交流不泄密’。如果美方愿意提供航空汽油、医疗物资等援助,我们可以在战术交流上提供更多便利,但前提是尊重我们的战略自主。”
高斯沉默片刻,与史迪威交换了一个眼神,最终点头:“好,情报共享的事,我们可以先落实;观察员的事,后续再议。关于物资援助,我方可以考虑向贵方提供一批航空汽油和急救包,具体数量,需要与华盛顿进一步沟通。”
美方的议题告一段落,米高扬接过话茬,他的中文带着轻微的俄语口音,却格外清晰:“李同志、曾旅长,苏联政府对八路军在山西的胜利表示祝贺。斯大林同志认为,八路军是鬼国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也是苏联在远东的重要盟友。我方提议,向贵方提供一批武器图纸,包括 76mm 加农炮、T-26 坦克的改进方案,同时派遣 5 名军事顾问,协助贵方训练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
他话锋一转,拿出一份文件:“作为交换,我们希望贵方能在华北牵制日军,防止他们北上增援满洲 —— 那里是苏联远东防线的重要屏障,日军的增兵会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
曾夏勇放下手中的笔,语气诚恳:“米高扬特使,感谢苏联政府的援助。关于牵制日军,无需作为‘交换条件’—— 八路军本来就计划在华北发起反攻,肃清晋西、晋南的日军,这不仅是为了我国百姓,也是为了配合反法西斯同盟的整体战略。即使没有武器援助,我们也会这么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