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去城里参加“民间手作展”还有三天,巷里的准备工作已经到了最后收尾的阶段。夏棠娘把新缝好的十三个布偶都装进了竹编提篮,每个布偶的衣角都缝了颗小小的红布扣,像是给它们系上了专属的“身份牌”。她蹲在院里数了三遍,又用干净的粗布把提篮里里外外擦了两遍,才满意地把篮子放在樟木箱上,和那些叠得整齐的凤仙花布放在一起。
李大婶则把纳好的六双布鞋都摆在了窗台上,鞋面用软布擦得发亮,鞋底的吉祥结在阳光下透着细密的针脚。她还特意找了块蓝印花布,裁成方形,给每双鞋都做了个布套,布套上用白线绣了“巷里手作”四个字。“这样带去城里,既干净又好看,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咱们用心做的。”李大婶一边缝布套,一边跟坐在旁边帮忙的安诺说,手指偶尔碰到鞋面,都像是在抚摸宝贝。
张大爷的红薯干也晒好了,他把红薯干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装在竹篮里,要带去展会让大家品尝;另一部分则用粗麻绳串起来,挂在屋檐下,像一串串琥珀色的珠子。他每天都会去翻一翻竹篮里的红薯干,要是发现有一点受潮,就赶紧拿到太阳底下再晒一晒。“可不能让城里的人吃着不甜,这是咱们巷里的招牌。”张大爷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陈野也把画本整理好了,他还特意找顾盼要了张硬纸板,做了个简单的画框,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槐树下的心愿》装了进去。画里,巷里的人都围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心愿条,小黄狗趴在旁边,尾巴翘得高高的。他每天都会把画本和画框放在床头,睡前再翻一遍,想象着到了展会,大家看到这些画时的样子。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巷里的人又聚在了老槐树下。顾盼煮了红薯粥,还蒸了糖包,大家围坐在石桌旁,一边吃东西,一边商量着明天去城里的事。
“安诺,明天穿新缝的布裙,记得把凤仙花别在领口,好看。”夏棠娘给安诺夹了个糖包,笑着说。
“陈野,你的画本要拿好,别弄丢了。”李大婶也叮嘱道。
张大爷则拍了拍陈野的肩膀:“明天到了展会,要是有人问红薯干的事,你就跟他们说,这是咱们后山种的红薯晒的,比糖还甜。”
陈野用力点点头,把糖包咬了一大口,甜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安诺也说:“我会跟大家介绍夏棠娘的布偶,还有李大婶的布鞋,让他们知道咱们巷里的手艺可好了。”
顾盼看着大家热热闹闹的样子,心里暖暖的:“明天咱们早点出发,坐最早的班车去城里,到了美术馆先熟悉下场地,把展品摆好。”
大家都同意顾盼的安排,又聊了一会儿,才各自回家休息。安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着明天就能去城里,能看到美术馆的展厅,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巷里的故事,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巷里就热闹了起来。顾盼早早地就起来煮了粥,安诺和陈野也都起得很早,穿上了新衣服。安诺的布裙是浅粉色的,裙摆上绣着红薯藤,领口别着朵新鲜的凤仙花,看起来像个小仙子;陈野则穿了件蓝色的粗布上衣,手里紧紧抱着画本和画框。
夏棠娘、李大婶和张大爷也都收拾好了,他们提着装满展品的篮子,站在巷口等着。老周也来送他们,手里还拿着两袋刚磨好的豆浆:“路上喝,垫垫肚子。”
大家接过豆浆,跟老周说了声谢谢,就朝着村口的班车点走去。清晨的风很凉,吹在脸上很舒服,路边的野草上还挂着露珠,像一颗颗小珍珠。安诺和陈野走在最前面,两人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脸上满是期待。
班车很快就来了,是一辆绿色的中巴车,车身上还印着“城乡公交”的字样。顾盼帮大家把篮子搬上车,然后带着安诺和陈野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夏棠娘和李大婶坐在旁边,张大爷则坐在过道边,方便照看篮子里的红薯干。
班车缓缓开动,巷口的老槐树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视线里。安诺趴在车窗边,看着外面的景色,心里既兴奋又有点紧张。她还是第一次坐这么久的车去城里,以前只听顾盼说过城里的样子,现在终于能亲眼看见了。
陈野也趴在车窗边,手里拿着画本,时不时地画几笔。他画了路边的稻田,画了远处的青山,还画了天上的白云。“到了城里,我要画更多的东西,画美术馆,画城里的街道,还要画咱们和城里人的合照。”陈野小声地跟安诺说。
安诺点点头:“我也要,我要把城里的样子记下来,回来告诉老周他们。”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班车终于到了城里。下了车,安诺和陈野都看呆了。城里的房子好高啊,比巷里的屋顶高多了;路上的车也好多,来来往往,喇叭声此起彼伏;还有好多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走着匆忙的脚步。
“哇,城里好大啊!”安诺忍不住感叹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