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时间在期待与忙碌中飞逝。联欢会当天,整个靠山屯都弥漫着一种过节般的喜庆气氛。小学校前面的空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中间架起了一口大铁锅,里面咕嘟咕嘟地炖着香气四溢的猪肉酸菜粉条,那浓郁的肉香混合着酸菜的酸爽,勾得人馋虫大动,孩子们围着锅台转来转去,不停地咽着口水。
傍晚时分,夕阳给靠山屯的房屋和树木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红色。社员们和知青们陆陆续续来到会场,男人们搬来了长条板凳和木墩,女人们则带来了自家炒的瓜子、花生,还有新摘的黄瓜、西红柿。空场上很快坐满了人,人声鼎沸,笑语喧哗,孩子们在人群里追逐打闹,一派热闹景象。
老支书和秦建国坐在最前面,看着这热闹的场面,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笑容。秦建国特意换上了一件半新的中山装,显得格外精神。知青们坐在靠前的位置,既兴奋又有些紧张,尤其是即将要表演节目的几位。
联欢会由秦建国主持。他走到场子中央,用他那洪亮的嗓音简单讲了几句,无非是总结夏锄的辛苦与成绩,感谢大家的付出,然后便宣布联欢开始,并豪气地一挥手:“先开饭!吃饱了才有力气乐呵!”
众人发出一阵欢呼。各家各户派代表拿着碗盆,有序地到那口大锅前分猪肉炖粉条。每人都分到了满满一大碗,油汪汪的猪肉块,晶莹剔透的粉条,吸饱了肉汁的酸菜,让人食欲大开。大家或蹲或坐,埋头大吃,满足的咀嚼声和赞叹声此起彼伏。这对于常年难得见几次荤腥的靠山屯社员和知青们来说,无异于一场味觉的盛宴。
李卫东和孙小海吃得头都不抬,连说“香,太香了!这趟下乡值了!”就连一向注重仪态的苏梦和林静,也忍不住多吃了几口。周伟端着碗,看着碗里实实在在的肉块,再看着周围社员们淳朴满足的笑脸,心中感慨,这种通过集体劳动换来的收获与共享,是他在城市里从未体验过的踏实与温暖。
酒足饭饱之后,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空场四周点起了几盏马灯,昏黄而温暖的灯光照亮了人们洋溢着笑容的脸庞。联欢会的文艺表演部分正式开始了。
首先上场的是屯里的几个半大孩子,他们表演了一个“三句半”,内容是歌颂农业学大寨和靠山屯夏锄的胜利,虽然词句稚嫩,动作也有些笨拙,但那份认真劲儿赢得了满堂彩。
接着是春杏和几个年轻媳妇合唱了一首东北民歌《月牙五更》,声音高亢嘹亮,充满了黑土地特有的风情,引来阵阵叫好声。
王振华按捺不住,主动跳上场,即兴表演了一段自己编的快板书,把夏锄期间的一些趣事,比如周伟修机器、苏梦救人、孙石头批评人时的口头禅都编了进去,语言诙谐,表情夸张,逗得大家前仰后合,连一向严肃的孙石头也忍不住咧开了嘴。
气氛越来越热烈。这时,秦建国笑着看向知青这边:“咱们屯里的老少爷们、姑娘媳妇都表演了,你们知青点的同志们,是不是也得出个节目,让我们开开眼啊?”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张志军代表大家站了起来,朗声道:“秦支书,我们准备了一个合唱,给咱们屯的联欢会助助兴!”
在众人的掌声中,知青们纷纷起身,走到了场子中央。苏梦深吸一口气,将那只修复一新的手风琴背好。周伟站在她侧后方,目光中带着鼓励。林静、张志军、王振华、沈念秋、李卫东、孙小海则排成了不太整齐的一排。
苏梦微微闭上眼睛,调整了一下呼吸,然后,她的手指按上了琴键,双臂稳稳地拉开了风箱。一段激昂、雄壮的前奏骤然响起,划破了乡村的夜空。是《我们走在大路上》!
前奏过后,林静起了个头,所有知青,包括平时有些吊儿郎当的李卫东和孙小海,都挺直了腰板,放开了喉咙: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他们的歌声或许不够专业,甚至有些跑调,但那份发自内心的激情,那种属于年轻人的蓬勃朝气,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历经磨砺后愈发坚定的信念,却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手风琴的伴奏雄浑有力,苏梦的脸上泛着红光,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这琴声里。
社员们开始是安静地听着,渐渐地,有人开始跟着节奏拍手,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最后变成了全场大合唱: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歌声震天,响彻云霄,仿佛要传到远山之外。马灯的光晕在每个人激动的脸上跳跃,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凝聚力在空气中弥漫、升腾。老支书眼角湿润了,他仿佛看到了这群城里来的娃娃们,真正地把根扎在了这里,他们的青春热血,已经和靠山屯的黑土地融为了一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