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紫宸碎”碎片净化后,时枢光芒陡然绽放,如同一道璀璨的时空之门开启,从中隐隐浮现出1843年上海的景象。黄浦江面上,洋船穿梭如织,好似密密麻麻的黑点,将江面挤得水泄不通。尖锐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宛如恶魔的咆哮,肆意地在空气中回荡,那是列强贪婪掠夺的刺耳信号。洋关那高大且冰冷的建筑,犹如一座不可一世的堡垒,傲然矗立在江畔,无情地截取着中国的财富,犹如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饕餮巨兽,一点点啃噬着这片古老土地的生机与活力。光芒瞬间将我笼罩,一阵天旋地转过后,我便置身于上海那喧嚣热闹却又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街头。
我清楚地意识到,净化“洋关钥”碎片的重任已然沉甸甸地压在了我的肩头,而寻得与之契合的典籍则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所在。我犹如一只嗅觉敏锐、不知疲倦的猎犬,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线索的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希望。
一日,我走进繁华市区一家热闹非凡的茶楼。茶楼内,人群熙熙攘攘,嘈杂的交谈声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几乎要将整个茶楼淹没。我好不容易在一个角落里觅得一席之地,刚刚坐下,正暗自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时,邻桌两位文人的谈话如同一束穿透重重阴霾的曙光,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
其中一位身着古朴长衫的老者,面色凝重得好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眉头紧紧地皱成一个深深的“川”字,仿佛刻满了忧虑与无奈。他缓缓地开口,声音中带着深深的叹息与悲愤:“现今洋关为祸之烈,已然使得我朝贸易秩序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境地,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犹如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听闻魏源所着的《海国图志》,对西洋海关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剖析,说不定能从中探寻到破解洋关困境的良策。”
另一位文人赶忙用力点头附和,眼中闪烁着忧虑与期许相互交织的复杂光芒,急切地说道:“确实如此啊。此书大力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对于西方贸易、海关等诸多方面的阐述极为详尽透彻,或许与洋关背后隐藏的那些错综复杂的隐秘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心中猛地一震,仿佛在无尽黑暗中摸索徘徊了许久的行者,终于在遥远的天际瞥见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就在这一瞬间,时枢微微发热,一道柔和而又坚定的光芒指向城西方向,仿佛在向我明确无误地暗示,《海国图志》与“洋关钥”碎片的净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渊源。我再也无法按捺内心的急切与激动,当即毫不犹豫地起身,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城西方向奔去,心中满是对希望的执着追求和对使命的坚定信念。
城西,曾经是上海文化繁荣昌盛的象征之地,书店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墨香四溢,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寻知识的宝藏,交流思想的火花。然而,如今历经战火的无情洗礼与洋人的肆意践踏破坏,这里已然变得一片萧索凄凉,宛如一位饱经沧桑、风烛残年的老人,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许多书店变得破败不堪,书架东倒西歪,像是在痛苦地挣扎与呻吟。书籍杂乱无章地散落一地,如同这片土地上遭受苦难的人民,流离失所,无人问津,满目疮痍。
我一家店接着一家店地询问,每一次开口,心中都怀揣着一丝微弱却又顽强的希望,期待能从店主的口中得到关于《海国图志》的哪怕一丝一毫的消息。然而,得到的回应大多是无奈的摇头,或是满脸悲愤地告知我,《海国图志》因为书中内容触及了洋人的利益,已经被大量收缴焚毁,如今市面上几乎难以寻觅到它的踪迹。每一次被拒绝,都如同重重的一击,狠狠地敲打着我心中的希望,但我始终不愿放弃,心中那股坚定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灯,支撑着我继续前行。
在一家摇摇欲坠的旧书店前,我停下了脚步。望着那扇破旧不堪、仿佛随时都会倒下的门,心中的绝望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般蔓延开来,几乎将我淹没。但我深吸一口气,鼓起全身的勇气,用力推开了那扇门。店内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陈旧腐朽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一般,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陈旧和衰败。书架上的书东一本西一本,杂乱无章地摆放着,地上也堆满了书籍,仿佛是被人随意丢弃的废弃物。书店老板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他正坐在角落里,眼神中透着深深的疲惫与无奈,宛如一尊被岁月遗忘的雕像,静静地守望着这片曾经的文化之地,回忆着往昔的辉煌。
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向老者询问是否有《海国图志》。老者缓缓抬起头,用他那浑浊但却透着一丝警惕的双眼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然后缓缓地说道:“年轻人,你找这本书做什么?这书现在可不好找啊,前些日子有个洋人也来寻,出了高价把我仅有的几本存货都买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