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泉酒店回来,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有的轨道,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不同的、隐隐躁动着的期待。这种期待,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三下午,被一个快递电话打破了。
快递员送来一个沉甸甸的、方方正正的纸箱,寄件方是出版社。我的心跳瞬间漏跳了一拍,几乎是屏着呼吸,用裁纸刀小心翼翼地划开胶带。
纸箱打开,里面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新书。最上面一本的封面,毫无遮挡地映入我的眼帘。
深邃的蓝色作为底色,如同午夜晴朗的天空,上面洒着细碎的、银亮的星点。一道柔和的、像是月光铺就的小径蜿蜒向前,消失在星空的尽头。书名《星夜漫游》四个字采用的是略带手写感的白色艺术字体,安静地悬浮在星空之上,简洁,却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
这是我的书。
不再是电脑屏幕上冰冷的文档,不再是排版软件里反复调整的页面,而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带着油墨清香的实体书。
我伸出手,指尖有些微颤,轻轻拂过光滑的封面,感受着那微微凸起的书名触感。然后,我小心翼翼地拿起最上面的那一本,捧在手里。书的分量不轻不重,纸张的触感细腻,翻动时发出悦耳的沙沙声。
扉页上印着我的笔名和本名。版权页上,清晰地标注着版次、印次和今天的日期。这一切都如此真实,真实得让人有些恍惚。
我坐在客厅的地毯上,背靠着沙发,就着窗外洒进来的阳光,一页一页地翻看着。那些曾经只在脑海中盘旋、而后化作屏幕上字符的故事、人物、情感,此刻被固化成了铅字,安静地躺在我的掌心。这种感觉奇妙得难以言喻,像是一个做了很久的梦,突然变成了握在手中的实物。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不真实感被陆续涌来的反馈逐渐冲淡。
首先是脏脏包在编辑群里发来的捷报,附上了几个线上购书平台的首日销售数据截图,后面跟着一连串兴奋的表情包。然后是苏曼、许薇她们在朋友圈的晒书和真情实感的推荐小作文。甚至连沈煜明都在兄弟群里@江予安,嚷嚷着让“大作家”签名版必须到位。
我自己的社交媒体后台,也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私信和评论。
“大大,书收到了!封面太美了!”
“熬夜看完了,哭得我枕头都湿了,结局太暖了。”
“故事里的很多场景,都让我想到了自己,非常有代入感。”
“期待影视化!会一直支持您的!”
一条条看过去,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里像是被温热的泉水浸泡着,胀满了酸涩又甜蜜的感动。那些独自伏案写作的深夜,那些反复修改时的焦灼,那些不确定是否有人会喜欢自己故事的忐忑,在这一刻,似乎都找到了意义。
傍晚,江予安下班回家。他驱动轮椅进门时,我正盘腿坐在地毯上,面前摊着好几本新书和打印出来的读者评论,脸上大概还带着未曾褪去的傻笑。
他脱下外套,目光扫过我和满地“战果”,脸上没什么意外,只是眼神柔和了下来。
“看来,我们的林作家今天收获颇丰。”他语气带着淡淡的笑意,驱动轮椅靠近。
“你看!”我献宝似的把一本新书举到他面前,又指着平板屏幕上那些温暖的评论,“他们……他们好像真的喜欢。”
他接过书,很认真地看了看封面,又翻动了几页内文,然后抬头看我,眼神里是清晰的赞许:“不是好像,是确实。它值得被喜欢。”
说完,他没有把书立刻还给我,而是从轮椅侧面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个扁平的、用深蓝色暗纹包装纸包裹的长方形盒子,上面系着一条银色的丝带。
“这是?”我有些疑惑地接过盒子。今天不是什么特殊日子。
“打开看看。”他示意我,自己则操控轮椅去倒水,留给我拆礼物的空间。
我小心地解开丝带,撕开包装纸。里面是一个黑色的硬质纸盒,打开盒盖,映入眼帘的,是躺在黑色丝绒衬布上的一排书签。
不是普通书店里卖的那种,而是黄铜材质的,边缘做了复古的做旧处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书签的顶端,雕刻着不同的精美图案:一盏散发着柔和光晕的星灯、一本摊开的书籍、一支羽毛笔、一个眺望星空的侧影。
而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每一枚书签的下方,都用清晰而优雅的字体,刻着两行小字:
林 月
《星夜漫游》问世志喜
刻的是我的本名,以及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期。这份礼物,显然是他早就准备好的,在新书上市这一天送出,时机和心意都恰到好处。
我摩挲着那冰凉的金属表面和清晰的刻痕,一时说不出话来。
江予安端着水杯回来,看到我拿着书签发愣的样子,问道:“不喜欢?”
“喜欢!”我连忙抬头,声音有些发紧,“太喜欢了!你怎么想到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