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军压境的阴影越来越近,襄阳城的备战氛围也愈发紧张。这天清晨,我(林越)刚巡查完西城墙的防御工事,就被负责兵器打造的丐帮弟子拉到了城外的铁匠铺——原本计划改良的弓箭和投石机,竟卡在了最关键的环节。
铁匠铺里一片狼藉,断了弦的弓箭散落在地上,几架半成品投石机歪歪扭扭地立在角落,几个铁匠师傅正围着一块烧红的铁坯发愁。看到我来,负责的弟子王二赶紧迎上来,脸涨得通红:“林长老,您可来了!这弓箭的弓弦总断,投石机的支架也撑不住力道,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再这么下去,等蒙古人来了,咱们手里的家伙都不管用啊!”
我蹲下身,拿起一把断了弦的弓箭,仔细看了看弓弦的接口处——用的是普通麻绳,缠绕的方式也很粗糙,难怪承受不住拉力。再看投石机的支架,木材选的是普通的松木,纹理松散,根本经不起反复拉扯。
“这弓弦不能用麻绳,得用更坚韧的材料,比如牛筋或者鹿筋,缠绕的时候要按照‘十字交叉法’,这样才能分散拉力。”我指着弓箭,跟铁匠师傅解释,“还有投石机的支架,松木太脆,得换成枣木或者榆木,再在关键部位加上铁箍加固,这样才能撑住石头的重量。”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铁匠皱着眉:“林长老,您说的这些我们都懂,可牛筋和鹿筋太贵了,咱们丐帮经费紧张,买不了多少;枣木和榆木也不好找,城里的木匠铺都被朝廷征去修军营了,剩下的木料根本不够用。”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倒是我没考虑到的问题。之前光顾着设计改良方案,却忽略了材料和工匠的短缺。要是解决不了这些,再好的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
“这样,你们先试着用现有的材料改进,比如把麻绳和布条编织在一起,暂时替代牛筋,我去城里找找看,有没有多余的木料和懂行的工匠。”我放下弓箭,心里盘算着——襄阳城这么大,肯定有隐藏在市井里的能工巧匠,说不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离开铁匠铺,我带着两个丐帮弟子在襄阳城里转悠。街上的百姓大多在忙着储存粮食、加固门窗,偶尔能看到几个挑着木料的商贩,一问价格,却高得吓人——都是趁机抬价的奸商。
走到城东的一条小巷时,突然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夹杂着清脆的铜铃声。我顺着声音走过去,只见巷尾有一间不起眼的小铁匠铺,门楣上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写着“李记巧匠铺”。
铺子里,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把小锤,在一块铜片上敲敲打打,旁边还放着几个造型奇特的小机关——有能自动开合的小盒子,还有能用手摇杆带动的小风车。
“这位小哥,请问你这里能打造兵器吗?”我走进铺子,笑着问道。
年轻人抬起头,脸上沾着些许铜粉,眼神却很亮:“兵器?您要打造什么兵器?我爹以前是给军队打造兵器的,后来年纪大了,就开了这家小铺子,做点小玩意儿糊口。”
“我叫林越,是丐帮的。”我递过一块丐帮的令牌,“现在蒙古人要打过来了,我们想改良弓箭和投石机,可缺材料和工匠,不知道你能不能帮忙?”
年轻人眼睛一下子亮了:“蒙古人要来了?我爹常说,当年他打造的兵器,能把金兵打回老家!您要是信得过我,我跟我爹一起去帮你们!至于材料,我知道城外有个废弃的木料场,里面有不少枣木和榆木,就是得清理一下;弓弦的话,我能把普通麻绳和动物的筋腱混在一起煮,这样既坚韧又便宜。”
我又惊又喜,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小巷里,竟然藏着这样的能人。“太好了!要是你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丐帮一定不会亏待你们!”
年轻人赶紧跑进后屋,喊出了他的父亲——一个头发花白、背有点驼的老人,手里还拿着一把磨得锃亮的铁锤。老人听说要对抗蒙古人,当即拍板:“林长老,您放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父子俩这就收拾东西,跟您去铁匠铺!”
父子俩一个叫李老栓,一个叫李小满,李老栓果然是老手,一到铁匠铺,就指出了之前兵器打造的问题:“这弓箭的箭杆太细,得加粗一点,箭头也要磨得更锋利;投石机的绳索不能用普通的麻绳,得用浸过桐油的麻绳,这样更耐磨。”
李小满则发挥了他的巧思,在投石机的支架上加装了一个小机关:“林长老,您看,在支架这里加个‘缓冲木’,石头投出去的时候,能减少对支架的冲击力,这样就不容易断了。”
接下来的几天,李老栓父子带着铁匠铺的师傅们,日夜不停地改良兵器。李老栓负责指导打造,李小满则负责设计小机关,我也时不时提出一些现代力学的建议,比如调整投石机的投掷角度,让石头能扔得更远更准。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打造兵器需要大量的炭火,可城里的炭商趁机涨价,还限量供应,铁匠铺的炭火很快就不够用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