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老,再没有炭火,咱们的兵器就只能停工了!”王二急得团团转,“我去跟炭商商量,他们说就算给再多钱,也只能给这么多,说是要留给朝廷用。”
我皱起眉头,这肯定又是主和派在背后搞鬼,想故意刁难我们。可现在跟他们硬拼不是办法,得想别的办法解决炭火问题。
“李老栓,除了木炭,还有没有别的东西能当燃料?”我问李老栓。
李老栓想了想:“以前在军队的时候,见过有人用‘煤’当燃料,火力比木炭还大,就是煤烟太大,不好处理。咱们襄阳城外的山里,好像就有煤矿,只是没人敢去挖。”
“煤矿?”我眼前一亮,现代不就是用煤当主要燃料吗?虽然煤烟大,但只要做好通风,就能解决问题。“王二,你立刻带几个弟子,去城外的山里找煤矿,注意安全,找到后先少量开采,试试能不能用。”
王二领命而去,李小满则琢磨着怎么解决煤烟的问题:“林长老,咱们可以在铁匠铺的屋顶上开个‘排烟口’,再在炉子旁边挖个通风道,这样煤烟就能排出去了。”
两天后,王二带着弟子们运回了第一批煤。李老栓试着用煤生火,果然火力旺盛,比木炭还好用。李小满设计的排烟口也很管用,煤烟顺利排了出去,铁匠铺里再也不像之前那样烟雾缭绕。
兵器改良的进度一下子快了起来。改良后的弓箭,射程比之前远了五十步,箭头锋利得能刺穿三层牛皮;改良后的投石机,不仅能扔得更远,还能精准地击中目标,李小满还在投石机上加装了一个“瞄准器”——用两根木杆做成“十字准星”,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这天下午,我正在铁匠铺检查新打造的兵器,苏晴带着几个峨眉派弟子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几柄长剑:“林越,我们峨眉派的弟子们,也想把长剑改良一下,让它更适合战场厮杀,你能帮忙看看吗?”
李老栓接过长剑,仔细看了看:“苏姑娘,这长剑的剑身太窄,劈砍的时候容易断,得加宽一点,剑把也得加长,这样握起来更稳。”
李小满则在一旁补充:“还可以在剑鞘上装个‘机关扣’,拔剑的时候更方便,不用再费劲地拔出来。”
苏晴高兴地说:“太好了!那我们就把长剑交给你们,一起改良!”
接下来的日子,越来越多的江湖门派弟子和朝廷士兵,都拿着自己的兵器来铁匠铺改良。李老栓父子和铁匠师傅们忙得不可开交,我也经常过来帮忙,有时候还会给大家讲一些现代兵器的原理,比如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增强投石机的威力,如何通过调整箭头的形状减少空气阻力。
这天晚上,铁匠铺终于完成了所有兵器的改良,堆在院子里的兵器闪闪发光,有改良后的弓箭、投石机、长剑,还有一些李小满设计的小机关,比如能自动触发的陷阱、能发出警报的铜铃。
“林长老,您看,这些兵器肯定能打退蒙古人!”李小满拿着一把改良后的弓箭,兴奋地说,“我试了好几次,这弓箭能射穿一百步外的木板!”
我拿起弓箭,拉满弓弦,对准远处的一棵大树,“嗖”的一声,箭头精准地射中了树干,深深嵌入其中。“好!有了这些兵器,咱们就更有把握守住襄阳了!”
正在这时,城外传来一阵马蹄声,是情报堂的弟子回来了:“林长老,蒙古大军离襄阳只有三天路程了!曹友闻将军派人来说,朝廷的援军已经到了城外,让咱们做好配合准备!”
我心里一紧,蒙古大军终于要来了。但看着眼前的兵器,看着身边充满信心的弟子们和李老栓父子,我又放下心来。有了改良后的兵器,有了齐心协力的军民,有了四大门派的联盟,就算蒙古人来势汹汹,我们也有信心守住襄阳。
“王二,你立刻组织弟子,把这些兵器分发下去,每个防守点都要配备足够的弓箭和投石机。”我下令道,“李老栓父子,辛苦你们再检查一遍所有兵器,确保没有问题。苏晴,你联系其他门派,让他们做好战斗准备,随时支援。”
大家纷纷领命而去,铁匠铺里只剩下我和李老栓父子。李老栓看着院子里的兵器,感慨地说:“林长老,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兵器,也从没见过像您这样为百姓着想的人。有您在,咱们襄阳一定能守住!”
我拍了拍李老栓的肩膀:“老人家,守住襄阳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等打退了蒙古人,咱们再一起打造更好的东西,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李小满也激动地说:“林长老,到时候我要打造一辆能自动行走的马车,还要打造一个能飞上天的风筝,让大家都能看看!”
我笑着点头,心里充满了希望。虽然蒙古大军即将到来,但我知道,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不仅要守住襄阳,还要打退蒙古人,为南宋争取更多的时间,为华夏文明保留一丝希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