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坡的日头总比别处落得慢些。老槐林的影子拖到土路中间时,王老汉正揣着刚买的芝麻烧饼往家走。烧饼的热气透过油纸渗出来,混着槐花香,在鼻尖绕来绕去。
“咔嗒。”
蹄声从身后追上来时,王老汉以为是邻村的骡车。他往路边挪了挪,却见道中间站着匹青灰马——四蹄沾着白,像踩着没化的雪,鬃毛在风里飘,竟比他孙子扎的纸鸢还轻。
马盯着他怀里的油纸包,鼻子动了动。
“看啥?”王老汉把烧饼往怀里又揣了揣,“这是给我家小虎买的,你要吃,去村口老马家啃草料。”
马没动,反倒往前凑了半步,用脑袋蹭了蹭他的胳膊。那毛软乎乎的,像刚晒过的棉絮。王老汉心一软,正想分半块给它,马突然伸长脖子,叼住油纸包的角就往后拽。
“哎!撒手!”王老汉急得跳脚,手里的驴缰绳都拽紧了。老驴被拽得直打响鼻,马却松了口,退到路边,用蹄子刨了刨土,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倒像是在笑。
等王老汉骑着驴走出半里地,回头看见马还站在槐树下,嘴里叼着半块烧饼,正歪着头嚼。阳光透过槐叶落在它背上,青灰毛泛着淡淡的光,倒不像个妖怪,像谁家没拴好的宠物。
这事传到村口大槐树下时,正蹲在石碾子上抽烟的李二“嗤”地笑了:“王伯你怕不是老眼昏花,马能抢烧饼?我看是你自己馋了,提前啃了半块,编个由头糊弄小虎。”
王老汉急得拍大腿:“我骗你干啥?那马眼睛亮得很,就盯着我怀里的饼!”
“啥马这么精?”绣娘苏巧抱着线笸箩走过来,她的绣棚就搭在槐林边,“我这几天总听见林子里有蹄声,还以为是野牲口。”
正说着,李二媳妇从家里跑出来,手里举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李二!你给小虎买的麦芽糖呢?我刚去你担子底下找,就剩个空碗!”
李二跳下来:“我搁担子最底下了啊!”他往自己挑货的扁担那跑,扒开草垫一看,碗是空的,边上还沾着几根青灰色的马毛。
“嘿!还真是那马!”李二摸着马毛乐了,“这东西不光抢烧饼,还知道挑甜的吃。”
他这话没说错。第二天李二去邻村送货,刚走到槐林边,就见那青灰马站在路边,正用蹄子扒他昨天搁在石头上的空碗。见他来了,马抬起头,喉咙里“咕噜”一声,像是在打招呼。
“想吃糖?”李二从担子最上层摸出个缺角的糖人——是昨天卖剩下的,糖人胳膊断了一截,“这个给你,下次别偷了,想吃跟我说。”
马用牙叼过糖人,嚼得“咔嚓”响。等它咽下去,突然转身跑进林子里,没一会儿叼着块圆石头跑回来,往李二脚边一放。
李二捡起来一看,那石头透亮得很,太阳底下能看见里头的红纹,像条小蛇蜷着。“这是雨花石啊!”他惊得睁大眼睛,“你还知道等价交换?”
马甩了甩尾巴,像是应了。打那以后,李二每次经过槐林,都给马带块糖,马也总回赠点稀奇玩意儿:有时是片带着露水的灵芝(后来赵兽医说那是能安神的草药),有时是颗圆得像珠子的野栗子(苏巧说能串成手串),最奇的是有回给了半块玉佩,玉上刻着个“骓”字。
“这马怕不是有名字?”苏巧捧着玉佩看了半天,“就叫它阿骓吧,听着顺耳。”
阿骓这名字,就这么在落马坡叫开了。
苏巧第一次跟阿骓打交道,是为了一根丝线。
她正绣一幅“百骏图”,绣到最中间那匹领头马时,青灰色的丝线突然断了。翻遍线笸箩,深灰太暗,浅灰太淡,偏偏没那匹青灰马的颜色。
“愁人。”苏巧对着绣绷叹气,忽听院墙外传来“哒哒”的蹄声。她扒着墙头往外看,阿骓正站在老梨树下,脑袋探过墙,眼睛直勾勾盯着她的绣绷。
“你也来看热闹?”苏巧笑了,“可惜啦,没线了,绣不成你这样的好马了。”
阿骓打了个响鼻,转身跑了。苏巧以为它走了,刚要收拾东西,就见它又跑回来,嘴里叼着根长草茎,草茎上缠着几缕青灰毛——柔得像云丝,在太阳底下能看出淡淡的光泽。
“这是……你的毛?”苏巧愣了愣,伸手去接。阿骓把草茎放在她手里,用脑袋蹭了蹭她的手背,鬃毛扫过指尖,软得像羽毛。
那天傍晚,苏巧把马毛剪碎了,混在丝线里绣。奇的是,绣出来的马尾巴竟像活的——风一吹,丝线微微动,像是真马在甩尾巴。等她把绣品挂在院里晾晒,阿骓竟站在墙外看了半个时辰,临走时还往墙根下丢了朵蓝盈盈的野花,花瓣上还沾着露水。
自那以后,苏巧绣活缺了颜色,就往墙外喊一声:“阿骓,有蓝线吗?”没一会儿,准能看见阿骓叼着串蓝浆果跑过来——浆果榨的汁能染出最正的天蓝色。要是缺红线,它就衔来红玛瑙石的碎末,混着丝线绣出来,红得发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