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里详细记录了日军在上海的部署:吴淞口集结了十艘军舰,陆战队兵力增至万人,侦察机频繁侦察,各项战备已基本就绪,种种迹象表明,日军即将对上海发动进攻。
“好家伙,日军这是要动真格的!”有人忍不住低呼出声。
“上海是华东门户,一旦失守,南京就危险了!”
另一位将领眉头紧锁,“而且上海是经济中心,丢了上海,我们在那边的损失不可估量,还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线——陇海线。”
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担忧,有人愤怒,还有人陷入沉思。
一刻钟后,常敬之见众人已看完文件,议论声也渐渐平息,便转头给常恒使了个眼色。
常恒心中一暖,老爹的放权不仅是信任,更是在为他树立威信。
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
“诸位同僚,这份情报都看完了吧!”常恒的声音沉稳有力,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面对日本即将进犯上海这件事,咱们西北军该持什么态度?是置身事外,固守西北一亩三分地;还是主动出击,出兵援沪?”
他顿了顿,补充道:“大家放开了讨论,不用有任何顾虑。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可以畅所欲言,把理由说清楚。讨论结束后,我们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
“好了,现在开始交流意见吧!”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立刻活跃起来。一位留德归来的年轻将领率先发言:“我支持出兵!日军狼子野心,侵占东北后又觊觎上海,若不加以遏制,下一步必然会西进,威胁西北。
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在上海给日军一个教训,也让全国看看我们西北军的实力!顺便展示我们抗日的决心。”
“我同意!”另一位师长紧接着说道,“咱们西北军经营多年,三十个德械师已经整编完成,兵工厂也能自产自足,有兵有粮有装备,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
上海一战,不仅能抗击日寇,还能提升我们西北的声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民政厅长却面露忧色:“出兵援沪,千里迢迢,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而且咱们的主力大都在新疆和联盟对峙,若主力东调,后方空虚,万一出了乱子怎么办?”
“这一点我考虑过了。”常恒接过话头,“后方防御方面,我们可以留下十八个甲级师,再联合建设兵团,足以确保西北安全。
后勤补给方面,陇海线可以作为运输动脉,郑州、徐州设立中转兵站,确保粮弹供应。
而且我们的兵工厂已经启动战时生产,弹药供应不成问题。”
后勤保障部的高朗台提出了担忧:“打仗就是烧钱。出兵援沪,军费开支巨大,西北的财政本就紧张,怕是难以支撑。后勤保障更是一个大难题。”
“钱的问题可以解决……”负责财政的一位官员说道。
讨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支持出兵的声音占据了绝对优势。
众人从军事、政治、经济、战略等多个角度分析,都认为出兵援沪是利大于弊。
西北军若能在上海打出胜仗,不仅能遏制日军的侵略势头,还能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摆脱地方实力派的标签,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力量之一。
“好了,讨论就到这里。”常恒看了看时间,开口说道,“现在,同意出兵援沪的,请举手!”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齐刷刷地举起了一片手臂。
常恒大致一数,参与会议的人员中,十有八九都举起了手,只有寥寥几人没有动作。
常恒心中已有数,正要宣布表决结果,却见未举手的几人中,有两人站起身来,申请发言。
常恒定睛一看,心中微微一动——这两人赫然是周学熙和杨格。
周学熙是西北的财政元老,曾主持过金城兵工厂的进一步扩建和诸多军民工程,为人老成持重,向来以稳健着称;杨格则是沟通美国财团的经济学家,负责西北的经济规划,思维缜密,眼光独到。
这两人都是西北倚重的智囊,他们的反对,必然有充分的理由。
“周老、杨先生,请讲。”常恒示意两人坐下发言。
周学熙清了清嗓子,拿起桌上的文件,语气沉重地说道:“常司令,各位同僚,我之所以反对出兵援沪,并非贪生怕死,而是觉得此事风险太大,我们承担不起失败的后果。”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首先,日军的战力远超我们的想象。淞沪战场是平原水网地形,日军有海空支援,而我们的德械师虽然精锐,但缺乏海空掩护,装甲部队在水网地区也难以发挥优势。
一旦战败,不仅部队损失惨重,西北多年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其次,南京政府的态度不明。蒋委员长向来多疑,我们率精锐东进,他必然会猜忌。
若他暗中掣肘,拖延补给,甚至让我们充当炮灰,我们该如何应对?到时候,我们不仅要面对日军的炮火,还要防备来自背后的暗算,胜算更是渺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