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黄叶飘零。距离拜访范仲淹已过月余,苏明远的心境渐趋平静。师长们的教诲如甘露般滋润着他的心田,让他对即将到来的会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准备。
这日傍晚,苏明远正在案前研读《春秋》,忽闻门外有人叩门。开门一看,却是驿站的差役,手中拿着一封厚厚的书信。
苏举人在家否?有您的家书。差役恭敬地说道。
苏明远心中一喜,连忙接过书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正是家中族叔苏仲康的手笔。自从来到汴梁城后,他与家乡的联系便断断续续,这封信想必是得知他中举的消息后特意寄来的。
差役离开后,苏明远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信纸展开,一股淡淡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那熟悉的故乡就在眼前。
吾侄明远亲启:
闻你高中举人,阖族欢欣,乡里轰动。村中父老皆称你为苏家之光,乡梓之荣。昔日那个在私塾中苦读的孩童,如今已成为人人敬仰的举人老爷,实乃天道酬勤,苦尽甘来。
你中举的消息传到村里那日,正值秋收时节。王村长敲响了祠堂的大钟,全村男女老幼皆聚在村头,听他宣读从县衙传来的喜报。当听到苏明远高中举人这几个字时,在场之人无不欢呼雀跃,有老妪甚至当场落泪,说是祖宗显灵,保佑苏家出了读书种子。
你的老师李先生更是激动不已,当即在祠堂中设案焚香,告慰列祖列宗。他对众人说,明远此番得中,不仅是苏家的光荣,更是整个村子的骄傲。从今往后,村中子弟必当以你为榜样,发奋读书,将来也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侄儿啊,叔父在这份喜悦之中,也有几分忧虑要向你倾诉...
读到这里,苏明远不禁眉头微蹙。信中的喜悦之情让他倍感温暖,仿佛看到了乡亲们欢庆的场面。但这几分忧虑却让他心中不安,连忙继续往下读。
今年夏秋两季,天公不作美,大旱数月,滴雨未下。庄稼多半枯死,收成不及往年三成。村中不少人家已是断炊之忧,靠着挖野菜、剥树皮度日。县衙虽有救济,但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
更令人担忧的是,听说朝廷要增收赋税,以备边防之需。本来就收成微薄,若再加重税负,恐怕会有人家卖儿鬻女,流离失所。王村长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整日在村里奔走,想办法为乡亲们寻找出路。
侄儿啊,你虽在千里之外,但乡亲们都记挂着你。他们说,现在苏家出了举人,将来必定还要中进士,做大官。到那时,还请你不要忘记故乡的父老乡亲,想办法为大家谋些福祉。这话虽是乡里人的朴素愿望,但也确实寄托着大家的厚望。
叔父知道你心地善良,必不会忘记生养你的这片土地。但也要提醒你,功名虽好,切不可因此忘记初心。无论将来走到何种地步,都要记住自己是从这苦寒之地走出来的,要时刻想着如何回报乡梓...
信读到此处,苏明远的眼眶有些湿润。他仿佛看到了家乡那些熟悉的面孔——王村长的满头白发,李先生的激动神情,还有那些因为干旱而愁眉苦脸的乡亲们。
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在田野间奔跑的日子,那些在私塾中诵读的岁月。是这片土地养育了他,是这些淳朴的乡亲们支持着他求学的梦想。如今他有了功名,怎能忘记这些恩情?
但信中提到的干旱和赋税问题,却让他深感忧虑。作为一个来自现代社会的灵魂,他深知自然灾害和苛政对普通百姓意味着什么。那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产和增税,而是实实在在的饥饿、贫困,甚至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继续往下读:
另外,还有一件事要告诉你。你的同窗好友张敬之,前些日子从县城回来,说是听闻了你的消息。他现在在县学教书,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他让我转告你,说是同窗情深,希望你在汴梁城中一切顺利。他还说,如果有机会,希望能与你通信,互相砥砺学问。
还有你的幼时玩伴小翠,如今已嫁作人妇,夫家就在隔壁村子。她托人带话说,恭贺苏哥哥高中举人,希望苏哥哥不要忘记小时候她给你送饭的情分。这丫头倒是记性好,那些陈年旧事都还记得。
村中的老槐树前,现在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苏氏出贤四个大字,算是纪念你的成就。每逢有外乡人路过,村里人都要指着石碑夸耀一番,说我们村出了个举人老爷。
叔父写这些,并非要给你增加压力,而是希望你知道,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关注着你,期待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根...
读到这里,苏明远不禁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夕阳西下,云霞满天,但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那块刻着苏氏出贤的石碑,那些热切期盼的乡亲们,那个嫁作人妇却仍记得童年情分的小翠,还有那位在县学教书的同窗好友张敬之...所有这些,都让他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