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辩论的硝烟尚未散尽,苏明远却意外地发现,那场看似生死攸关的政治较量,反而为他赢得了某种微妙的声誉。虽然政务改革司最终保住了建制,但代价是职能被大幅削减,人员也有所调整。更重要的是,他在朝堂上展现出的学识和应变能力,引起了朝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关注。
这种关注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一张意想不到的邀请函。
杨尚书府上的文会?苏明远看着手中精美的帖子,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杨尚书——杨安石,当朝礼部尚书,文学造诣极高,在士林中享有盛誉。更重要的是,此人在朝中地位超然,既不完全偏向改革派,也不完全属于保守派,而是以学问和品德着称的中立派领袖。
能够得到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的邀请,对于苏明远来说意义非凡。这不仅意味着他开始被朝中的核心圈子接纳,也意味着他将有机会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政治网络。
大人,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周景文在一旁提醒道,杨尚书的文会向来只邀请朝中最有学问的官员,能够参加的人屈指可数。
苏明远点点头,心中却在思量着这次邀请背后的深意。在经历了朝堂辩论的洗礼后,他对政治活动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任何看似简单的社交活动,都可能暗含复杂的政治考量。
三日后的黄昏,苏明远按时来到杨府。这是他第一次踏入京城顶级官员的私宅,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权势氛围让他印象深刻。府邸虽不算奢华,却处处透着书香门第的雅致。庭院中种着梅兰竹菊,廊下悬挂着名家字画,每一处布置都体现着主人的品味和学养。
苏大人,久仰大名!一个温和而威严的声音从内院传来。苏明远抬头看去,见一位年约六十的老者缓步而来,须发花白,神态慈祥,正是杨安石尚书。
下官苏明远,见过杨大人。苏明远恭敬行礼,但内心却在快速观察着这位朝中重臣的气质和神态。
杨安石仔细打量着苏明远,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果然是少年英才,一表人才。听说大人不仅政务能力出众,文学造诣也很深厚?
不敢当大人夸奖,下官不过是略通文墨而已。苏明远谦虚回答,同时暗中思考着对方试探的用意。
过谦了,过谦了。杨安石笑道,今日府中有几位文坛好友聚会,正好请大人也来雅集一番。
跟随杨安石走进内宅,苏明远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六七位客人,从他们的服饰和气质来看,都是朝中的重要官员。有几张面孔他在朝堂上见过,但大多数都是初次谋面。
诸位,这位就是近来颇有声名的苏明远苏大人。杨安石向众人介绍道,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政绩,实在难得。
众人的目光齐聚在苏明远身上,有温和的,有审视的,有好奇的,各种复杂的情感在这个雅致的空间里交织。苏明远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但表面上仍保持着从容的笑容。
苏大人,久闻你的《浮沉录》文采斐然,不知能否有幸一睹?一位中年官员开口道。此人苏明远认识,是翰林院学士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在文学和金石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那篇小文不足挂齿,让诸位大人见笑了。苏明远谦逊地回答,心中却在思考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的文学考验。
何必谦虚。另一位老者插话道,能够引起郑大人的关注,必有过人之处。不如今晚就以文会友,大家交流一下心得。
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起来。苏明远敏锐地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文学聚会,更是一次对他学识和品格的综合考察。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朝中的文化精英,他们的认可或质疑,将直接影响他在士林中的地位。
既然诸位大人有雅兴,下官自当奉陪。苏明远决定接受这个挑战。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在文学知识方面有着相当的积累;作为一个古代官员,他也需要在这种场合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宴席设在一个雅致的庭院中,四周点着莲花灯,营造出朦胧而诗意的氛围。众人围席而坐,开始了这场文化与政治并重的深度交流。
今夜月明如水,正是赏月的好时候。杨安石举杯说道,不如我们就以为题,各自赋诗一首,如何?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在这个时代,诗词是士大夫必备的文化技能,也是展现个人才华和思想境界的重要方式。苏明远知道,这是一个展现自己文学造诣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首先开口的是赵明诚,他清了清嗓子,缓缓吟道: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这是一首模仿古乐府的诗作,技巧娴熟,情感真挚,立即赢得了众人的赞赏。苏明远在心中暗自佩服,这些古代文人的诗词功底确实深厚。
接下来几位官员也相继作诗,有的豪放如苏轼,有的婉约如柳永,各有千秋。轮到苏明远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等待着这位年轻官员的表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