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远略作沉思,然后开口道:
千里共婵娟,何处不团圆。
只是天涯客,难归故里园。
月圆人未圆,此恨何时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最后两句他借用了李白的名句,但整体构思和前面的原创部分形成了很好的呼应。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也暗含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在技巧上虽不算极其出众,但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好诗,好诗!杨安石首先鼓掌赞许,月圆人未圆一句,道尽了多少离人的心声。苏大人果然才华出众。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称赞,但苏明远能感觉到,他们的赞赏中还带着某种审视和评估。显然,这只是考验的开始。
诗词只是文学的一个方面,一位之前较少发言的老者开口了,不知苏大人对经典的理解如何?比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大人是如何解读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机锋。《论语》是儒家经典,每个读书人都熟悉,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倾向和学术水平。
苏明远沉思片刻,然后说道:这句话的表面含义是学习要经常复习,但我以为其深层含义更在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字不仅是温习,更是实习、践行。真正的学问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解。
这个解释立即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兴趣。传统的解读往往偏重于温故知新的含义,而苏明远的理解则更加注重实践层面,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
苏大人的见解很有意思,那位老者继续说道,但如果过分强调实践,是否会导致对经典本身的轻视?毕竟圣人之言,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其深意。
这是一个巧妙的反驳,暗示苏明远的解读可能过于偏激。苏明远意识到,这不仅是学术讨论,也是一种政治试探——对方想了解他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老大人所言极是,苏明远不慌不忙地回答,经典的价值当然不容质疑。但我以为,真正的尊重经典,不是机械地背诵条文,而是要理解圣人制作经典的本意。孔子教学,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这说明即使是圣人,也认为知识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个回答很巧妙,既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又避免了与传统对立的嫌疑。在场的众人纷纷点头,显然对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表示认可。
就在气氛逐渐和谐时,一个意外的声音打破了平静。
诸位雅集,不知可否容我一个老朽也参与其中?
所有人都转头看向庭院入口,只见一位身着深紫袍服的老者缓缓走来。苏明远心中一震,这个人他认识——正是上次在吏部述职时遇到的王丞相。
杨安石立即起身迎接:王大人大驾光临,真是蓬荜生辉。快请上座。
其他人也纷纷起立行礼,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庄重。王丞相的突然出现,让这场原本轻松的文会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听说苏大人在此,老夫特来拜会。王丞相的目光直接锁定在苏明远身上,上次朝堂辞令,老夫印象深刻。今日得以近距离交流,实在难得。
苏明远连忙起身行礼:下官惶恐,不敢当王大人如此厚爱。
不必客套,王丞相摆手示意他坐下,听说诸位正在论诗作文,不如老夫也凑个热闹。苏大人,刚才的讨论如何?
在场的众人面面相觑,都明白这不是巧合。王丞相的出现,很可能是对苏明远的又一次考察,而这次考察的分量,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重要。
苏明远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态,都可能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在这个看似风雅的文学聚会中,一场更加深层的政治博弈正在悄然展开。
月色如水,照亮了庭院中的每一张面孔,也照亮了隐藏在诗词歌赋背后的权力暗流。苏明远知道,今夜过后,他在朝廷政治版图中的位置,很可能发生重要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既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陷阱。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知不可忽骤得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