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之争,尘埃落定。
大秦得兖州、梁州二鼎,国运炽烈,兵锋更盛。
大唐得豫州、荆州二鼎,根基稳固,气势如虹。
大明得徐州鼎,虽过程取巧,亦实力大增。
项羽得扬州鼎,南疆气运加身,霸业初显。
曹操得雍州鼎,深渊认可,潜力无穷。
而那神秘势力,悄无声息地取走了冀州与青州二鼎,其实力与目的,成为了悬在所有势力心头最大的谜团与阴影。
更让人不安的是,就在九鼎各归其主,神州气运因此而重新分流、震荡不休之际。
那支收取了青州鼎的神秘白衣军队首领,那位戴着寒铁面具的将领,再次出现在极北雪原。
他望着南方那因气运变动而略显混乱的天象,冰冷的目光中第一次出现了些许波动。
他抬起手,掌心浮现出青、冀二鼎的微小虚影,彼此缠绕。
“九鼎已分其七,源点坐标进一步确认。”
“神州壁垒……比预想的更薄弱了。”
“通知观测者,收割序列……可以开始初步启动了。”
与此同时,深渊之中,成功夺取雍州鼎的曹操,还未来得及享受胜利喜悦,便通过“临”字秘感知到,那沉寂墓穴深处,司马懿的气息与那远古黑暗神力,似乎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融合,变得愈发深邃难测……
......
九鼎之争落幕,神州气运随之剧变,如同江河改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明晰流向。
七大势力各得其所,实力对比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倾斜。
大唐,神都洛阳。
豫州、荆州二鼎归位,使得大唐国运光柱愈发粗壮凝实,煌煌如日,照耀中原。
李世民能清晰地感受到,境内风调雨顺,灵气盎然,各地祥瑞频报,士子文人精神振奋,军队士气高昂。
那两尊巨鼎虚影虽隐于虚空,却如同定海神针,镇压着大唐的江山社稷,使其更加稳固。
“双鼎在握,天命所归!”朝堂之上,群臣振奋。
然而,李世民与几位心腹重臣却无太多喜色。
“陛下,”房玄龄呈上各地密报,
“据报,大秦得兖、梁二鼎后,关中、陇西之地煞气冲天,兵戈之象更浓,白起、蒙恬所部实力均有显着提升。那白起,似已能初步调动梁州鼎的锋锐之气融入其‘斗’字秘中,杀伐之力恐更胜往昔。”
李靖亦沉声道:
“北疆虽定,然那支八旗军队来历不明,战力彪悍,不可不防。且冀州鼎被那神秘势力所夺,其能败韩信,实力深不可测,于我大唐而言,犹如卧榻之侧伏有猛虎。”
李世民目光深邃:
“双鼎在手,是机遇,亦是更大的责任与挑战。传令各方,巩固防线,消化鼎运,广纳贤才。袁天罡,推演不可停,朕要知道,那两支神秘势力,究竟是何来历!”
大秦,咸阳宫。
嬴政感受着体内轩辕剑与国运中新增的两股磅礴力量——兖州鼎的中正磅礴与梁州鼎的苍凉锋锐。
他周身帝威更盛,目光扫过下方肃立的文武,最终落在白起与蒙恬身上。
“武安君、蒙将军,辛苦了。”
嬴政声音平静,却带着毋庸置疑的满意,
“双鼎入秦,乃天命所向。然,大唐得二鼎,根基更固;那神秘势力夺走青、冀二鼎,敌友未明;深渊曹操亦得一鼎,不可小觑。我大秦,不可有片刻懈怠。”
李斯上前:
“陛下,张仪已成功离间山东部分世家与大唐关系,然其根基犹在。如今我方气运大涨,或可加大力度,或可转变策略。”
嬴政眼中精光一闪:
“告知张仪,暂缓对大唐的直接离间。重点转向那两支神秘势力,尤其是夺取冀州鼎、能败韩信的那一支!朕要知道他们的一切!同时,加大对西边羌氐、乃至更远西域的渗透!大秦的兵锋,不应止于梁州!”
大明,金陵城。
朱元璋手持山河印,感受着徐州鼎带来的浩瀚生机与沟通江河之利。
濠梁城乃至整个东南地区的灵气都活跃了几分,水师将士更能感受到与大海的亲近。
“好!有了这徐州鼎,咱大明的水师,必将更上一层楼!”
朱元璋难得地露出了笑容,但随即又收敛,“汤和,东吴那边有何动静?”
汤和回禀:“陛下,周瑜回援后,山越之乱已被迅速平定,但其手段颇为酷烈,疑似与之前作乱并非同一源头,倒像是被人引导引爆,借周瑜之手清理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孙权经此一役,对内部掌控似乎更强了,但实力受损,短期内应无力北顾。”
刘伯温适时开口:“陛下,臣以皆字秘感知,那支夺取青州鼎的白衣军队,其气息与之前在寺庙道观中发现的、传播微妙心念的节点,有几分相似之处,皆带着一种非属尘世的纯净与冰冷。恐是同一来源。”
朱元璋脸色一沉:“查!给咱往死里查!咱倒要看看,是哪些魑魅魍魉在装神弄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