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个能让大明百姓从此再无饥馑之忧的‘祥瑞’消息,换这批军械。此外,算我何健旺欠陛下一个人情,将来必有所报。”
“让百姓再无饥馑之忧的祥瑞?”朱棣呼吸猛地一窒!
作为皇帝,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比打下十座城池的诱惑力还要大!
他死死盯着何健旺的眼睛,试图判断其真假。何健旺的眼神坦然平静,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朱棣心念电转,飞速权衡。
仙师之前的行为,虽然有自己的目的,但间接帮大明灭倭、得金银矿、控朝鲜,甚至还打赢了蒙古,告知了国运,都是实打实的好处。如今他又提出如此诱人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的种种神通,让朱棣觉得,与其得罪,不如结交投资!
赌了!
朱棣猛地一拍大腿:“好!朕信仙师!纪纲!”
他对外高声喝道。
纪纲立刻应声而入。
“立刻去办!让金忠调集最好的永乐火铳五百支,大将军炮二十门,配足弹药,以最快速度运至宫外校场!不得有误!”朱棣下令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纪纲虽然心中惊骇万分,但见皇帝态度坚决,不敢多问,立刻领命而去。
何健旺见朱棣如此爽快,心中也是感激,抱拳道:“多谢陛下信任!”
“仙师客气,不知那祥瑞...”朱棣忍不住追问。
“此祥瑞共为三种作物,依其形态,我可称其为‘红薯’、‘土豆’与‘玉米’,”何健旺也不再卖关子。
他见朱棣全神贯注,便继续耐心解释:
“这红薯,藤蔓丛生,叶如掌状,其果实深藏于土中,皮色或红或紫,内里肉质或黄或白。生食脆甜,熟食软糯甘香。最惊人之处在于其产量,即便在贫瘠之地,一亩田产出数千斤亦非难事,且不挑地,耐旱性极强。”
朱棣倒吸一口凉气,手指不自觉地在御案上划动:“数千斤?一亩地?此言当真?”
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大明万千饥民得以饱腹的景象。
“绝无虚言。”
何健旺肯定道,随即转向第二种,
“那土豆,亦是地下块茎,形似鹅卵,大小不一,外皮薄黄或淡褐。其产量与红薯相仿,甚至更高,亦可作为主粮,饱腹感极强。至于玉米,则截然不同,植株挺拔,杆似细竹,果实为穗,籽粒如金珠、如玉粒,可直接煮食或磨粉,亦是高产之物。”
“它们……它们现在何处?”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朕要立刻派人!不,朕要亲自……如此祥瑞,必须尽速取回大明!”
看着恨不得插翅飞往美洲的皇帝,何健旺轻轻抬手,做了一个安抚的手势:
“陛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片大陆远在重洋之外,万里之遥,风波难测。即便以最快船速,筹备妥当后,一去一回,至少也需一年半载,这还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下。”
他语气转为严肃:“况且,那片土地并非无主之地,已有土着世代居住。他们对此些作物的种植之法,远比我们熟悉。依我之见,派遣船队,不仅是为了带回种子。
更可尝试与当地土着沟通,或以物易物,或……适当‘请’一些深谙种植之道的土着随船归来,让他们在大明传授技艺,方能确保这些祥瑞落地生根,繁盛不息。此事,需从长计议,周密安排,方能成其功业。”
何健旺的话如同一盆冷水,让激动中的朱棣稍稍冷静下来,但他眼中的火焰并未熄灭,反而燃烧得更加深邃。
何健旺也早料到他的反应,于是将几种作物的大致性状和寻找方向更详细的告知了朱棣。
朱棣听得心潮澎湃,眼中精光爆射!若真如此,这简直是社稷之福!相比之下,那批火器又算得了什么!
“仙师大恩!朕代天下百姓,谢过仙师!”朱棣激动地就要行礼。
何健旺连忙扶住他:“交易而已,陛下不必如此。”
等待军械调集还需要时间,殿内气氛缓和下来。
朱棣忍不住好奇,试探着问道:“仙师神通广大,来去无踪,不知这段时间...仙踪何处?”
何健旺想了想,朱棣这人虽然心思深沉,但对自己还算够意思,也没必要完全瞒着。
于是隐去了大部分细节,随即说道:“不瞒陛下,我如今主要在贞观朝盘桓,觉得那边...嗯,挺有意思的。”
“贞观?可是唐太宗李世民?”朱棣又是一惊,仙师竟然在千年之前?!
“正是。”
何健旺点点头,语气随意地补充道,
“哦,对了,我这次来要军械,就是因为吐蕃那群不开眼的蛮子,居然敢打我看上的姑娘的主意。所以准备点家伙事,回去帮唐太宗教训教训他们,让他们长长记性。”
朱棣:“......”
他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极其古怪和...复杂。
仙师在唐朝生活...帮唐太宗打仗...因为吐蕃求娶他看上的公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