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虎头山根据地的清晨在号角声和操练声中苏醒。旅部通讯连所在的院落里,滴滴答答的电报声比往日似乎更显急促和繁忙。
周婉坐在一台缴获的日式电台前,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抄收着讯号,秀气的眉头微微蹙起,显得格外认真。
她作为从北平来的进步学生,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被安排到通讯连后很快掌握了电台操作和密码编译,成为了连里的技术骨干。
和她一同从北平出发的十几位同学,也大多根据特长被分配到了兵工厂、卫生队、文化教员岗位甚至开始接触后勤管理工作。
他们当初怀着一腔热血,正是被报纸上“八路军某部李云龙歼灭日军第九旅团大部”的辉煌战绩所鼓舞,毅然穿越封锁线,投奔抗日根据地。
虽然途中历经艰险,甚至一度被虎头山的土匪劫持,幸得当时还是新一团的李云龙部派兵解救,才最终来到了这片向往中的抗日热土。
自那以后,李云龙的形象就在周婉心中扎下了根。不仅仅是救命之恩,更因为他那些传奇般的战绩和身上那股子草莽英雄与革命将领混合的独特气质。
每次有机会向旅长汇报通讯情况或接收特殊指令时,她总是忍不住偷偷用眼角余光快速扫过那位身材不高却气场强大的旅长,心跳都会莫名加速几分。
少女情怀总是诗,尤其是在这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英雄的身影更容易叩动心扉。只是她生性羞涩,又将革命事业看得极重,这份悄然萌生的仰慕之情,一直深藏心底,不便、也不敢有任何表露。
突然,她抄收的电报内容让她精神一振。她迅速而准确地译出电文,反复核对了两遍,确认无误后,脸上瞬间绽放出惊喜和激动的光彩。她拿起译好的电报纸,几乎是小跑着冲出了通讯室,径直向旅部作战室跑去。
“报告!”清脆而略带急促的声音在旅部门口响起。
李云龙和赵刚正在研究地图,闻声抬起头。看到是通讯连的周婉,李云龙随口道:“进来。什么事?是孔捷那边有消息还是总部来电?”
周婉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透露了她内心的激动:“报告旅长、政委!不是副旅长,也不是总部。是师部转来的北平地下党同志发来的密电!”
她将电文纸双手递上:“是关于我的老师杨教授的消息!杨教授已经收到我们的信了!他回信说,他十分愿意帮助我们,为抗日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他已经在北平地下党同志的周密安排下,安全离开了北平城,目前正在前来我们根据地的路上!电报上说,预计行程约半个月左右,就能抵达我们虎头山!”
“什么?!太好了!”李云龙一听,猛地一拍桌子,震得地图都跳了一下,脸上瞬间乐开了花,“哈哈哈!天大的好消息!老赵,你听见没?杨教授来了!咱们的水电站有指望了!”
赵刚也是满面笑容,接过电文仔细看了看,连连点头:“太好了!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周婉同志,这次多亏了你和你的同学们牵线搭桥!杨教授深明大义,不畏艰险,是我辈楷模!一定要确保地下党同志和杨教授沿途的安全!”
“是!政委!地下党的同志经验丰富,一定会全力保障的!”周婉连忙应道。
李云龙兴奋地搓着手,在屋里踱了两步,目光灼灼:“半个月……快了!等杨教授一到,咱们立刻请他去看后山那瀑布!水量大得很,劲儿足!那台水力发电机总算能派上用场了!通了电,咱们的兵工厂就能……”
他自顾自地憧憬着兵工厂机器轰鸣、产量大增的美好未来,没注意到周婉还站在原地,似乎欲言又止。
周婉看着李云龙兴奋的样子,心里也为他、为根据地感到高兴。她鼓起勇气,趁着李云龙话音稍顿的间隙,轻声开口道:“旅长……”
“嗯?还有事?”李云龙回过神来,看向她。
周婉的脸颊微微泛红,手指下意识地绞着衣角,声音比刚才又低了几分,带着明显的羞涩:“旅长……我和我在卫生队、文化岗的同学们……我们……我们一直都很仰慕您。我们当初就是听说您打了大胜仗,才下定决心要来这里的。”
她顿了顿,偷偷抬眼飞快地瞥了一下李云龙的反应,见对方正看着自己,连忙又低下头,继续说道:“同学们……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能有机会,听您亲口讲讲您的战斗经历。
比如长征,怎么打鬼子的大队、联队,怎么指挥部队……大家觉得,这一定能极大地鼓舞我们的工作热情和学习动力,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奋斗,也能……也能增加我们对胜利的信心!”
她说得有些磕绊,尽量将个人的仰慕包裹在“同学们”的共同愿望和“鼓舞热情”、“增加信心”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那颗少女的心思,在革命话语的掩饰下砰砰跳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