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日子过得像裹了层厚厚的糖霜,连风里都带着甜滋滋的暖意。不用赶早课,不用写策划,每天醒来就能闻到妈妈煮的粥香,这样的时光,让我总想把日子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偶尔我会陪爷爷去菜市场,他总说 “菜市场的菜比超市新鲜,还能跟老伙计聊两句”,每次去,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就换好衣服,背着那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像个期待春游的孩子。
菜市场离我家不算远,走路也就十分钟的路程。早上八点多的菜市场最是热闹,入口处的油条摊冒着热气,“滋啦” 的油炸声混着摊主的吆喝声,老远就能听见;卖菜的阿姨们围着红色的塑料布,把青菜、萝卜摆得整整齐齐,菜叶上还沾着露水,看着就鲜嫩;还有卖酱菜的大爷,推着小推车,玻璃罐里的萝卜干、黄瓜条码得满满当当,酱香味飘得老远。爷爷一进菜市场,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地盘,跟每个摊主都能聊上几句。
“杨老头,今天的萝卜干还是老价钱不?” 爷爷走到酱菜摊前,伸手拿起一根萝卜干,放在嘴里嚼了嚼。杨大爷笑着说:“老张啊,就给你算便宜点,别人买五块,你买四块五。” 爷爷嘿嘿一笑,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玻璃罐:“给我装一罐,我家儿媳妇爱吃你腌的萝卜干,说配粥最香。” 我站在旁边看着,看着爷爷跟杨大爷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家常,说去年冬天的雪下得多大,说今年的菜价涨了多少,心里突然觉得,这样的烟火气,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买完酱菜,爷爷又拉着我往蔬菜区走。他蹲在一个卖菠菜的摊位前,伸手拨了拨菠菜叶子,跟摊主阿姨讨价还价:“这菠菜能不能再便宜点?我孙子爱吃菠菜饺子,我多买两把。” 阿姨笑着说:“看你是老主顾,就给你算三块五一斤,别人都卖四块呢。” 爷爷赶紧让阿姨称了三斤,还不忘让她多送了一把香菜。“回家让你妈给你包菠菜饺子,你小时候最爱吃了。” 爷爷拎着菠菜,脸上满是得意,像个完成了任务的孩子。
逛到水产区时,爷爷突然停住了脚步。水产摊前的玻璃缸里,几条鲜活的鲫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鳞片在灯光下闪着亮。“你外公爱吃鲫鱼,咱们买两条回去,让你妈炖个鲫鱼汤,给他补补身体。” 爷爷说着,就跟摊主商量:“这鲫鱼怎么卖?要新鲜的,我给我亲家炖鱼汤。” 摊主说:“十五块一斤,保证新鲜,刚从河里捞上来的。” 爷爷没犹豫,让摊主称了两条最大的,还特意让摊主杀好、处理干净。
从菜市场出来时,爷爷的帆布包已经装得满满当当,有萝卜干、菠菜、鲫鱼,还有他特意给我买的糖葫芦。“小时候你最爱吃这个,每次来菜市场都要吵着买。” 爷爷把糖葫芦递给我,糖葫芦上的糖霜亮晶晶的,咬一口,甜得能让人眯起眼睛。我一边吃着糖葫芦,一边帮爷爷拎着菜,阳光落在我们身上,暖融融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陪爷爷逛一次菜市场,吃一串他买的糖葫芦。
回到家时,妈妈正在厨房里收拾碗筷,看到我们拎着菜回来,赶紧迎上来:“爸,凡凡,你们可回来了,我正准备给你们煮糖水蛋呢。” 爷爷把菜递给妈妈:“买了点菠菜,你给凡凡包点饺子,还买了两条鲫鱼,给你爸炖个鱼汤。” 妈妈笑着说:“好嘞,我这就去收拾,中午咱们就吃饺子和鱼汤。”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的日子依旧悠闲。爷爷偶尔会跟小区里的老伙计下棋,我就在旁边给他们端茶倒水;外公则喜欢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我会陪他一起看报纸,听他讲年轻时候的故事。妈妈则忙着准备元宵节的东西,她从超市买了糯米粉、黑芝麻、花生碎,说要自己做元宵,“外面买的元宵馅料不实在,还是自己做的好吃”。
转眼就到了元宵节的前一天,妈妈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做元宵。她把糯米粉倒在面盆里,加了点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把黑芝麻、花生碎放在锅里炒香,再加入白糖和黄油,做成香甜的馅料。“凡凡,过来帮我揉面团。” 妈妈喊我,我赶紧洗了手,凑到面盆前,学着妈妈的样子揉面团。面团有点黏手,我揉得不太熟练,妈妈就手把手教我:“揉面团要用力,这样做出来的元宵才有嚼劲。”
爷爷和外公也来帮忙,爷爷负责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外公则负责把小剂子捏成小窝,往里面放馅料。“放馅料要适量,太多了煮的时候会漏出来,太少了又没味道。” 外公一边放馅料,一边跟我说。我们四个人围在餐桌旁,一边做元宵,一边聊天,爷爷说他小时候元宵节,家里穷,只能吃得起红薯做的元宵;外公说他年轻的时候,元宵节会带着家人去逛庙会,猜灯谜、看花灯,可热闹了。
做元宵的过程虽然有点麻烦,但看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元宵在我们手里成型,心里满是成就感。妈妈把做好的元宵放进冰箱冷藏,说 “明天早上煮了吃,刚做的元宵最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