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次,天启帝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他一方面利用魏忠贤的东厂,严密监控宗室动向,对串联闹事者进行警告弹压;另一方面,则在朝堂上公开支持此议。
他对着反对的群臣,难得地发表了长篇讲话:
“朕岂不知祖宗成法?然,时移世易!太祖皇帝若见今日宗室之繁、禄米之巨、国库之窘,岂会坐视不理?朕此举,非为苛待宗亲,实乃为保全朱明血脉,为万世子孙计!难道要等到库无余财、边无饷银、民无生计,大家一起坐困愁城吗?”
“开进取之途,是予宗室子弟一条报效国家、光耀门楣之路!降等承袭,亦是古已有之之制,非朕首创!难道我朱家子孙,离了禄米,就无能自食其力、建功立业者吗?!”
皇帝态度如此强硬,加之魏忠贤的东厂在旁虎视眈眈,反对的声浪虽然巨大,却未能像以往那样轻易迫使皇帝收回成命。而杨涟等改革派官员则全力支持,徐光启等实干派也认为此策是解决宗室问题的务实一步,纷纷上疏赞同。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博弈,最终,天启帝力排众议,正式下旨,批准了《厘定宗室禄米及出路疏》的核心原则,命礼部、户部详细拟定实施细则,择地先行试点。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虽然只是试点,但这无疑是大明开国二百余年来,对宗室政策最重大的一次调整。它标志着帝国开始尝试挣脱历史包袱,寻求新生。
远在山海关的沈惊鸿,得知皇帝不仅领会了他的警示,更拿出了如此具有魄力的改革方案并强力推行,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实施细则的制定、试点的推行,必将面临无数的阻力和变数。但坚冰已然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他立刻提笔,一方面写信肯定皇帝的决断,另一方面则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在格物院和边镇的影响力,为那些愿意“进取”的宗室子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和出路建议,例如推荐他们进入与军械、工程相关的领域,将这股被迫疏解的力量,引导至对国家有益的方向上来。
内政改革的深水区,已然涉入。前路莫测,但变革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便再难停止。
喜欢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