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涉及到追赠、立祠、宣谕等具体事宜,尤其是破格优恤,朝堂之上立刻出现了争议。
一位翰林出身的阁臣率先开口:“陛下,沈巡抚所请,其情可悯,其志可嘉。然,国家自有典制在。赵铁柱不过一哨官,按制追赠显武校尉已是殊恩,昭勇将军乃三品大员之阶,恐逾制太过,开不良之先例。且立祠祭祀,非社稷功臣、地方名宦不可轻设,为一哨官立祠,恐于礼不合……”
“于礼不合?”朱由校尚未开口,一个阴柔的声音响起,正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的魏忠贤。他慢悠悠地说道:“咱家倒要问问,是那些死守教条的‘礼’重要,还是前线将士的军心重要?赵铁柱等人保住的是沈大人苦心研制的火器机密,挫败的是建奴获取我大明利器的图谋,这功劳,难道比不过那些只会空谈的文人?若让边军将士寒了心,日后谁还肯为陛下效死?谁还肯在绝境中毁铳不资敌?”
魏忠贤此言,既是为了迎合帝心(他看出皇帝已被奏章打动),也是为了打击一向与他不对付的清流文官。他深知皇帝对沈惊鸿和格物之学的看重。
王在晋也立刻附和:“魏公公所言极是!陛下,臣掌兵部,深知军心之重。赵铁柱等二十一人之事迹,已然在蓟辽、东江各军传开。若朝廷不能重重抚恤,厚待其家眷,恐伤数十万边军将士之心!届时,谁还肯用命?追赠官爵,所费几何?立祠祭祀,所耗几许?相较于军心士气,孰轻孰重,请陛下圣裁!”
支持沈惊鸿的官员也纷纷出言。反对者则坚持“祖宗法度不可轻废”。平台内顿时争论不休。
朱由校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御案。他想起沈惊鸿奏章中的那句话——“使将士知朝廷重忠义、惜壮士之心”。又想起自己把玩“惊鸿二式”模型时,对其中精巧设计的赞叹。这等利器,若真被建奴得去,后果不堪设想。赵铁柱等人,确实是保住了重要的东西。
“够了!”朱由校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他目光扫过群臣,“朕意已决。”
“赵铁柱,忠烈可昭日月,追赠昭勇将军,谥‘忠毅’,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赐银五百两治丧。其余二十名士卒,各追赠显武校尉,谥‘勇毅’,厚恤其家,免徭役三载。”
“准于皮岛择地,敕建‘忠烈祠’,以祀赵铁柱等二十一人,令地方官春秋致祭。其事迹,由兵部刊印,宣谕九边,以为楷模。”
“沈卿所请,朝鲜之事,着兵部、礼部会同议处,查明实情,再行具奏。”
皇帝金口一开,即成定论。反对者见圣意已决,且魏忠贤、王在晋等权重之臣皆表支持,也不敢再强谏。
圣旨以最快的速度下发。当沈惊鸿在广宁接到这份几乎完全按照他所请拟定的恩旨时,他面向京城方向,再次郑重下拜。
“臣,代赵铁柱等二十一名忠魂,叩谢陛下天恩!”
他立即着手安排,将抚恤银两、诰命文书通过东江镇渠道,尽快送到殉国将士家属手中。同时,下令在蓟辽镇内大肆宣扬朝廷的恩典和赵铁柱等人的忠勇。
消息传出,三军震动。尤其是底层的士卒,听闻赵铁柱等人不仅得到高规格追赠,皇帝还亲自下旨立祠祭祀,家眷得到厚恤,无不感奋。一种“朝廷不会辜负为国捐躯者”的信念,悄然在军中扎根。
数日后,沈惊鸿在巡营时,听到几名新兵在私下议论:
“赵哨官值了!昭勇将军啊!子孙还能进国子监!”
“关键是陛下记得咱们!死了也值!”
“以后要是碰上那种情况,咱也得像赵哨官他们一样,不能给朝廷丢脸!”
听着这些议论,沈惊鸿驻足远眺,心中积郁稍散。他知道,这份用鲜血和忠诚换来的恩典,其价值远超那些银两和官衔。它如同投入一潭死水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必将影响深远。
龙渊谷的忠魂,终于得以安息。而他们的血,也并未白流,它浇灌出的,是更加坚韧、更加忠诚的军魂。沈惊鸿知道,接下来,该让皇太极和楞格里,为这份血债,付出代价了。他转身走向签押房,新一轮的作战计划,已在他脑中酝酿成形。
喜欢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