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乡韵”数字平台落地后,智联科技CEO林峰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亲自带队,率领公司核心技术骨干、产品负责人、市场专家组成“科技助农导师团”,深入贵州坪寨村、云南青溪村、四川羌绣工坊,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培训。大佬亲自下场,不是走形式的考察,而是带着“手把手教、面对面解”的诚意,让村民们真正吃透数字平台的用法,让科技赋能落到实处。
大佬亲授:用“大白话”讲透高科技
林峰深知,村民们最缺的不是复杂的技术理论,而是简单易懂的实操方法。因此,他放弃了专业的PPT演示,而是把培训课堂搬到了非遗工坊、村民小院,用“大白话”讲解数字平台的核心逻辑,用实际案例演示操作技巧。
在坪寨村的竹编工坊,林峰拿起一个竹编灯架,对着围坐一圈的村民们说:“大家做竹编是行家,但数字平台其实和编竹编一个道理——生产管理模块是‘经丝’,把订单、原材料、生产进度串起来;电商销售模块是‘纬丝’,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经纬交织才能织出好‘日子’。”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机登录“指尖乡韵”平台,现场演示如何通过生产管理模块查询订单:“大家看,这个红色的订单就是紧急单,需要3天内完成;绿色的是常规单,有7天时间。点击订单详情,就能看到需要多少竹丝、什么纹样,还能直接链接到原材料采购页面,不用再到处打电话问价格。”
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纷纷拿出手机跟着操作。当有村民说“看不懂上面的专业术语”时,林峰立刻让产品负责人记录下来:“把‘库存周转率’改成‘还有多少货能卖’,把‘用户画像’改成‘谁喜欢买我们的产品’,平台是给村民用的,就得说村民能听懂的话。”
在青溪村的漆艺工坊,林峰重点讲解了智能营销系统:“以前大家卖产品,就像在黑夜里找路,不知道谁会买;现在有了这个系统,就像有了手电筒,能精准找到想买漆器的人。”他现场演示了如何查看用户数据分析:“你们看,购买漆器香薰灯的大多是25-35岁的年轻人,喜欢简约风格,那我们就多设计这类产品,直播时多讲‘放在卧室能助眠’‘送礼有面子’这类卖点。”
年轻传承人阿杰试着按照林峰的方法调整了直播内容,当天的销售额就比前一天翻了一倍。“没想到数据分析这么有用!”阿杰兴奋地说,“以前我们凭感觉设计产品,现在跟着数据走,卖得越来越好了。”
在四川羌绣工坊,林峰关注到了农产品销售的痛点:“很多村民不仅做羌绣,还种花椒、核桃,但销路一直不好。”他当场让技术团队在便民服务模块新增“农产品产销对接”功能,“大家以后可以把花椒、核桃的产量、品质、价格上传到平台,会有收购商主动联系你们,再也不用愁卖不出去了。”
骨干攻坚:针对性解决“老大难”问题
“科技助农导师团”的核心骨干们则分工协作,针对不同村落的“老大难”问题,开展针对性培训与指导,确保每个痛点都有解决方案。
技术骨干:破解生产技术瓶颈
技术总监张磊带领团队,重点解决生产环节的技术难题。在坪寨村,针对竹编工艺复杂、新手难掌握的问题,他们优化了智能生产辅助系统:“我们把赵村长的编织手法拍成了慢动作视频,还标注了每一步的力道大小,新手跟着练,一周就能掌握基础纹样。”
他们还现场调试了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以后漆艺工坊的温度、湿度超标,系统会自动报警,还能远程控制空调、加湿器,不用再半夜起来查看。”李阿公试着远程操作了一下,看到工坊里的加湿器自动启动,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科技真神了,比雇人看着还靠谱!”
市场专家: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
市场总监陈曼则聚焦销售渠道拓展,为村民们开展“电商实战培训”。她教村民们如何优化产品详情页:“拍产品照片时,要拍清楚编织的细节、漆料的光泽,还要配上你们制作时的照片,让买家知道这是纯手工做的,更有价值。”
她还指导村民们使用直播助手的高级功能:“这个‘一键上链接’能节省时间,‘弹幕互动’能增加人气,‘限时秒杀’能促进下单。”她现场组织了一场“三村联动直播”,让坪寨村的竹编、青溪村的漆器、四川的羌绣同台展示,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20万元,创了平台上线以来的新高。
产品专家:定制化优化平台功能
产品负责人林晓带领团队,深入村民家中,收集大家的使用反馈,现场对平台进行定制化优化。“能不能在平台上增加竹编纹样的模板?”“希望直播时能自动屏蔽不好的评论。”“想让在外打工的孩子也能看到家里的产品”……
村民们提出的每一条建议,林晓都认真记录,技术团队则现场办公,能即时修改的立刻修改,不能即时修改的明确时间节点。在坪寨村,他们为村里的老年人优化了界面:“字体放大20%,增加语音播报功能,点击按钮会自动读出内容,方便视力不好的村民使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