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星野宗一郎送来的庞大数据库,如同一把精心锻造的钥匙,不仅打开了通往更高层次战术分析的大门,也巧妙地撬动了影山飞雄与星野晴之间因那个意外之吻而凝固的尴尬气氛。
共同的目标和专注的探讨,让两人暂时将那份难以言说的悸动与困惑搁置一旁,重新找到了并肩作战的节奏,尽管战场是病房,武器是数据。
影山的复健进入了攻坚阶段。被动屈膝角度稳定突破75度后,小林康复师开始引入低阻力的主动屈伸训练和初步的负重练习。
每一次主动收缩股四头肌带动膝盖弯曲,都伴随着韧带深处被拉扯的酸痛和肌肉力不从心的颤抖,过程枯燥而痛苦。
但影山展现出惊人的毅力,甚至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狠劲,将康复师制定的计划超额完成。
支撑他的,除了重返赛场的渴望,似乎还有某种更具体的、在数据分析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蓝图。
晴几乎每天都来病房,带着整理好的资料和新的发现。
他们的话题紧紧围绕着排球:分析井闼山的防守轮转弱点,推演狢坂高校桐生八的扣球习惯,甚至开始设想乌野现有阵容下可能开发的新战术。
影山虽然话不多,但每次开口都切中要害,他的球场直觉和战术素养,与晴的数据分析形成了奇妙的互补。
有时为了一个传球路线的选择或是一个拦网时机的判断,两人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影山固执地坚持直觉,晴则用数据图表据理力争,但最终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这种思维上的激烈交锋和最终达成的共识,带来一种深层次的满足感,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愈发凸显:乌野最致命的武器——“怪人速攻”,其核心在于影山与日向之间超越常理的信任和精准到毫米的配合。
影山的伤病和缺席,不仅削弱了即战力,更可能动摇这套战术的根基。
即使影山康复,他的膝盖能否承受那种瞬间爆发和极致控制?日向的成长和状态波动又如何?未来的对手必然会更加针对性地研究破解之法。
一天下午,在反复观看日向近期比赛录像,分析他扣球起跳高度和挥臂速度的微小变化时,影山盯着屏幕上日向那近乎本能的、依赖身体记忆的起跳动作,眉头紧锁,忽然冒出一句:
“太慢了。”
晴愣了一下:“什么太慢了?”
“从托球到扣球,”影山指着屏幕上日向接到菅原传球后那极其短暂却确实存在的调整瞬间,“他的反应,依赖看到球后的判断。哪怕只有0.1秒,也是破绽。”
晴仔细回放慢镜头,确实,日向的起跳虽然迅猛,但在球离开二传手手指的刹那,他有一个极细微的、确认球路的目光移动和身体微调,这是人类神经反应的必然延迟。
在面对顶级拦网时,这0.1秒的差异,可能就是被拦死与得分的天堑。
“可是,这几乎是生理极限了……”晴沉吟道,“除非……”
“除非球在到他手上之前,他已经跳了。”影山接过话,冰蓝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像黑暗中划过的闪电。
晴心中一震:“盲打?完全凭信任和默契?”这种战术只存在于理论中,风险极高,对二传和攻手的要求都达到了变态级别。
影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床单上轻轻划动,模拟着托球的动作,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墙壁,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天,他变得异常沉默,即使在复健最痛苦的时候,也常常眼神放空,嘴里无声地念叨着什么数字和角度。
晴敏锐地察觉到,他正在构思某种极其大胆甚至疯狂的东西。
终于,在一个复健后疲惫不堪的傍晚,影山靠在床头,忽然对正在整理数据的晴说:“给我纸和笔。”
晴递过去。影山接过,没有画复杂的战术图,而是在纸上飞快地写下了一连串公式和参数:初速度、角度、空气阻力、旋转、预计落点……甚至包括了日向翔阳的平均起跳高度、臂展、最大挥臂速度等个人数据。
他写写画画,时而蹙眉,时而快速计算,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晴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心中越来越惊讶。影山正在进行的,是一种极其精密的物理运动轨迹模拟!他在试图用数学语言,去解构和重构那个只存在于直觉和默契中的“怪人速攻”!
“理论上……”影山忽然停下笔,盯着纸上的计算结果,喃喃自语,“如果传球的角度再压低3度,初速度提高5%,加上更强的上旋……球在到达最高点前下坠的弧线会更陡,落点可以更靠前……”
他抬起头,眼中燃烧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光芒,“如果日向那家伙,在我球出手的瞬间,不,甚至在我手臂开始挥动的瞬间,就凭感觉起跳……球到达他击球点的时间,可以缩短0.08到0.1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