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胤王朝,景元十五年,秋。
塞北的天空,似乎从未如此阴沉过。铅灰色的浓云低低地悬在天际,仿佛随时都会倾轧下来,将这片古老而苍凉的土地彻底吞噬。风,呜咽着,卷起黄沙与枯叶,抽打在孤零零的边陲小镇——落雁镇的土墙上,发出“噼啪”的哀鸣。
镇子里,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气。青石板路上积满了灰尘,几缕残破的炊烟懒洋洋地升起,又被狂风吹散。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偶尔传来几声孩童压抑的哭泣,很快便被大人喝止。恐惧,如同这无孔不入的寒风,早已渗透进每一个人的骨髓。
因为他们都知道,北狄人的铁骑,就要来了。
不仅仅是大胤朝的边民知晓,就连远在中原腹地的繁华都市,也隐隐嗅到了战争的气息。朝堂之上,君臣忧心忡忡;江湖之中,侠客们也在议论纷纷。北狄,那个野蛮而强大的草原帝国,多年来与大胤王朝时有摩擦,如今,终于要掀起一场席卷两国的大风暴。
然而,在这片风声鹤唳之下,很少有人知道,在落雁镇这座被遗忘的边陲堡垒的地下深处,正进行着一场比即将到来的战争更加恐怖、更加邪恶的仪式。
第一章:不速之客
落雁镇的守将,姓秦,单名一个“岳”字。四十岁上下年纪,面容刚毅,身经百战,是朝廷倚重的边关大将。此刻,他正站在镇守府议事厅内,眉头紧锁,听着斥候带来的最新消息。
“将军,北狄前锋已达百里之外,看样子,三日后便会抵达我落雁镇!”一名浑身是尘的斥候单膝跪地,声音急促。
秦岳猛地一拍扶手,震得茶盏跳了起来:“该死!援兵呢?朝廷的援兵不是说快到了吗?”
“将军,据线报,通往落雁镇的几条要道都被北狄的游骑封锁了,我军大部队恐怕难以及时回援……”斥候的声音带着一丝绝望。
厅内一片死寂。众将脸色都十分难看。落雁镇虽是边陲重镇,但守军不足三千,面对北狄数万铁骑,无异于以卵击石。若是主力回援不及,落雁镇……恐怕难逃一劫!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阴恻恻的声音从角落里响起:
“秦将军,何必如此忧心忡忡?”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穿宽大黑色斗篷,面色惨白如纸的中年男子不知何时已站在那里。他身材佝偻,手中拄着一根乌木拐杖,每走一步,都发出轻微的“笃笃”声,令人心头发悸。此人正是寄居在落雁镇郊外一座破败道观——“玄阴观”中的孤僻方士,人称“墨先生”。
秦岳对这墨先生有些印象,据说此人颇通岐黄之术,也懂一些驱邪捉鬼的门道,但性情古怪,深居简出,镇上人大多敬而远之。今日他突然出现,不知有何用意。
“墨先生?”秦岳皱眉道,“不知先生此言何意?莫非你有退敌良策?”
墨先生微微一笑,露出一口泛黄的牙齿:“良策谈不上。只是,将军可知,除了刀枪剑戟,世上还有一种力量,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屠尽敌国?”
“先生莫要危言耸听。”秦岳心中一动,但还是有些警惕,“大胤以武立国,北狄虽强,但若能同心协力,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哦?那将军可愿听听,在下的‘小小心得’?”墨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诡异的光芒。
秦岳沉吟片刻。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任何一丝希望都不能放过。他挥了挥手,屏退左右,只留下几名心腹亲卫。
“先生请讲。”
墨先生走到厅中央,将乌木拐杖轻轻顿在地上,一股阴冷的气息弥漫开来。
“将军可知,上古之时,有秘术名曰‘炼尸’?可将战死、罪死或特殊体质之人,以秘法炼制成无惧刀剑、不惧生死、力大无穷的‘尸兵’。只需一人操控,便可驱使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秦岳闻言,瞳孔骤然收缩。炼尸?这不啻于妖言惑众!他征战沙场多年,从未听说过此事。但这墨先生语气笃定,眼神深邃,又不像是信口雌黄。
“先生……此话当真?”秦岳声音有些干涩。
“信与不信,在将军一念之间。”墨先生也不辩解,只是缓缓道,“北狄此次来犯,其先锋部队约有三千人,皆是精锐骑兵。而将军手中,有多少可战之兵?”
秦岳默然。确实,就算加上镇上的青壮,也不过两千余人,且多为步卒,如何抵挡装备精良的北狄铁骑?
“将军,我知道您心存疑虑。但请看看这个。”
墨先生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小的黑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露出的,是一枚色泽暗红、指甲盖大小的晶石。那晶石仿佛有生命一般,在昏暗的灯光下微微搏动,散发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邪异气息。
“这是‘养魂石’的碎片,蕴含着一丝极其微弱但精纯的阴煞之气。以此为引,再寻得合适的‘炉鼎’,布下‘玄阴聚煞大阵’,七日之后,第一批尸兵便可成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