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余温被九月的秋风渐渐吹散,凌空再次踏上返回南京的旅程。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行李中除了书籍和衣物,还多了一份沉淀后的从容,以及一份对未来的清晰期许。大三,在大学生涯中常被称为“分水岭”,是时候将前两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思考,凝聚成更明确的方向了。
“‘路径规划’的深化:专业方向的聚焦与导师的选择”
大三的课程表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趋势。《现代控制理论》、《机器人感知与认知》、《机电系统设计》……这些课程名称本身就散发着浓厚的“机器人工程”气息。凌空如同鱼儿入水,在这些专精领域里遨游,享受着将大一大二打下的数理基础与具体工程问题相结合的乐趣。
然而,更深层次的学习也意味着需要更早地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是偏向底层的机械结构与驱动?还是专注于上层的智能感知与决策算法?抑或是致力于系统集成与整体优化?这个问题,比大二时的专业分流更为具体和关键。
他的技能面板上,相关专业技能都已达到【熟练】以上水准,但【专业方向选择】这个新的“决策模块”开始频繁闪烁。
他主动找到了智能仿生机器人项目的指导老师李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李教授欣赏凌空的扎实基础和工程直觉,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能力很均衡,这是优点,但也可能成为缺点。科研往往需要在一个点上深挖下去。你需要找到那个最能激发你持久热情,并且你认为最有价值的‘点’。”
李教授建议他多去了解不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甚至可以去听听其他相关院系(如计算机系、电子系)的前沿讲座。
于是,凌空开始了他的“实验室巡礼”。他拜访了研究精密机械传动的张教授,参观了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的王教授的实验室,也去听了电子系关于新型传感器件的学术报告。每一次参观和交谈,都像是在他的认知地图上点亮一块新的区域,让他对机器人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他会对某个方向产生浓厚兴趣,但深入了解后又发现与自己的核心优势或兴趣点存在偏差。苏暮雨在这个过程中成了他最好的“回音壁”。他会在和她散步时,絮絮叨叨地讲述不同方向的优劣,而苏暮雨总能在他陷入技术细节的纠结时,轻声问一句:“抛开所有外部因素,单纯从你想创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的角度,哪个更让你心动?”
这个问题,常常能将他拉回初心。最终,在经过反复权衡和与李教授的再次沟通后,凌空决定将主攻方向定位于“机器人的智能控制与决策”,侧重于如何让机器人在复杂、非结构化的环境中,具备更强的自主适应和任务完成能力。这是一个结合了他算法功底和系统思维的领域,也与他内心深处“让技术更智能、更实用”的愿望高度契合。方向确定的那一刻,他感到前路豁然开朗。
“‘角色转换’的践行:从社长到‘顾问’的传承”
新学期开始,机器人社迎来了新一批充满活力的面孔。凌空虽然已卸任社长,但作为社团的“元老”和荣誉顾问,他依然关心着社团的发展。新任社长是大二时就表现出色的学弟,干劲十足,但经验尚浅。
凌空并没有过多干涉具体事务,而是扮演起了“引路人”和“智库”的角色。当新社长在项目规划或人员管理上遇到难题,向他求助时,他会分享自己当年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对方思考各种方案的利弊,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这个问题,你觉得核心矛盾是什么?如果从激励成员积极性的角度考虑,哪个方案更可持续?”他常常这样反问,促使新社长独立思考和决策。
他还牵线搭桥,帮助社团与李教授的实验室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让一些优秀的低年级社员有机会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基础工作,将社团活动与学术科研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看到社团在新社长的带领下蓬勃发展,甚至开拓了无人机编队表演等新项目,凌空心中充满了欣慰。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传承,让他体会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成就感,也让他对【领导力】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的领导力,不仅在于自己能够带领团队走向成功,更在于能够培养出更多能独当一面的后继者。
“‘情感账户’的持续充值:平淡日常中的深情”
与苏暮雨的感情,在进入大三后,愈发呈现出一种“静水流深”的状态。激情或许不如初识时那般炽烈,但默契与依赖却与日俱增。他们的相处模式更加日常化,却处处透着温情。
凌空在实验室赶项目进度时,苏暮雨会提着保温桶过来,里面是她自己学着煲的汤或者从家里带来的精致小菜,叮嘱他再忙也要注意身体。而当苏暮雨为了准备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论文焦头烂额时,凌空则会充当她的“第一读者”,用他工科的逻辑思维帮她梳理框架,检查论证的严密性,虽然对内容本身不甚了了,但总能从结构上提出中肯的建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