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郓接过帕子,心里暖暖的:“还是你提醒得好,看到稻苗缺水,才找到关键。”他顿了顿,又道,“下午我让周铁把地界册重新抄一份,每家发一本,再组织几个老农户当‘地界监督员’,以后就不会再出这种事了。”
两人并肩走回学堂,路上遇到不少农户打招呼,热情地邀请他们秋收后去家里吃新米。乔郓一一应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苏婉看着他和农户们熟络的样子,心里越发觉得,乔郓就像阳谷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也扎在农户们心里。
下午,乔郓刚在账房整理完互助会的账目,赵掌柜就带着一个穿官服的差役来了。“郓哥,东平府粮署的差役送来公文,说今年秋粮要增加储备,让咱们互助会承担阳谷县三成的储备任务,下个月就得交齐。”赵掌柜递过公文,眉头紧锁,“三成可不是小数目,农户们刚盼着丰收,要是交太多储备粮,自家的口粮怕是不够。”
乔郓接过公文,指尖划过“三成储备”四个字,眼神渐沉。东平府突然增加储备,怕是和最近边境的紧张有关——前几天陈先生说过,辽兵在边境蠢蠢欲动,朝廷可能在备战。他激活信息探查扫过公文:
【公文备注:东平府受朝廷指令,增加秋粮储备,用于边境军需,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缴纳比例,但需保证总量。】
“允许调整比例,这就是余地。”乔郓松了口气,对差役道,“烦请回禀粮署,阳谷县会完成储备任务,但需和农户商量具体缴纳方案,三日后给答复。”
差役走后,乔郓立刻召集互助会的乡绅和农户代表开会。堂屋里,大家看着公文,议论纷纷。“三成太多了!我家五口人,收的粮刚够吃,哪有多余的交储备?”“就是,要是交了,冬天就得饿肚子!”
乔郓拍了拍桌子,压下喧哗:“大家的顾虑我知道,但储备粮是军需,不能不交。不过粮署说了,允许调整比例——我打算这样:家里人口多、土地少的农户,缴纳一成;中等条件的,缴纳两成;土地多、收成好的乡绅和农户,缴纳四成。这样既完成任务,又不会让大家饿肚子。”
张老爷站起身,拱手道:“我同意!我家有百亩地,缴纳四成没问题,还能多捐两石,支持军需。”
刘老汉也点头:“一成我能接受,秋收后留点口粮,再卖些粮,日子能过。”
见大家没有异议,乔郓又道:“另外,互助会拿出一部分储备银,给缴纳储备粮的农户补贴——每交一石粮,补贴两文钱,算是给大家的辛苦费。”
农户们的脸上露出笑容,纷纷表示同意。苏婉坐在一旁,突然开口:“我有个建议,储备粮缴纳后,冬天可能会有粮价上涨,咱们互助会可以提前储备一些粗粮,比如红薯、土豆,要是有农户缺粮,就按成本价卖给他们,避免有人趁机哄抬粮价。”
“好主意!”乔郓眼前一亮,“苏婉说得对,冬天是粮价波动期,提前储备粗粮,既能稳定物价,又能保障大家的生计。赵掌柜,你统计一下需要储备的粗粮数量,明天就去周边乡镇收购。”
会议结束后,乔郓和苏婉留在账房,整理缴纳储备粮的名单。油灯下,乔郓写名单,苏婉算补贴,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安静的账房里格外清晰。“你说,边境真的会打仗吗?”苏婉突然问道,语气里带着担忧,“我爹以前说过,打仗最苦的是百姓,流离失所,还得交苛捐杂税。”
乔郓放下笔,看着她担忧的眼神:“不好说,但咱们做好准备总没错。储备粮、储备粗粮,都是为了应对万一。只要咱们互助会团结,就算真有变故,也能护住阳谷的农户。”
苏婉点了点头,心里踏实了些。她看着乔郓专注的侧脸,油灯的光晕在他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显得格外沉稳。“有你在,大家都很安心。”她轻声道,“以前在苏州,我总觉得乱世离自己很远,来了阳谷才知道,只要有人带头,就算是乱世,也能有安稳的日子。”
乔郓的心跳漏了一拍,抬头看向她。灯光下,苏婉的脸颊微红,眼神温柔得像月光。他想说些什么,却又觉得任何话语都多余,只能重新拿起笔,声音有些不自然:“咱们尽快把名单整理好,明天让周铁送到各村通知。”
苏婉也低下头,继续算账,耳尖却悄悄红了。两人没再说话,账房里只剩下笔尖的摩擦声,还有彼此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第二天一早,周铁带着名单去各村通知,乔郓则和赵掌柜去收购粗粮。苏婉留在学堂,给农户们讲解冬季养生的知识:“冬天冷,容易得风寒,大家要多吃温热的食物,比如姜茶、羊肉汤;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能驱寒。”她还在医药角摆上了煮好的姜茶,供农户们免费喝。
傍晚,乔郓和赵掌柜回来了,带来了好消息:“周边乡镇的粗粮很充足,红薯和土豆都收了五千斤,价格比去年还低两文,都存在码头的仓库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