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清晨,林石天没亮就起床,抓紧时间清扫了外门弟子的茅厕,就赶紧返回自己的小院清洗了一番,然后换上新的杂役弟子袍子,朝着外门演武场的方向快步走去。按照门规,每月初一辰时,外门长老会来灵谷堂授课,这是杂役弟子为数不多能接触高阶功法讲解的机会。
演武场中央早已搭起座简陋的木台,台上摆着一套桌椅,台下已经坐满杂役弟子,但最前排坐着几个外门弟子,正用挑剔的目光打量着陆续赶来的杂役。林石找了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刚坐稳就看到铁牛满头大汗的跑过来,一屁股坐在他身旁。
“听说今天来授课的是周长老,据说他年轻时也是杂役出身,最懂咱们的难处。”
林石点点头,心里泛起一丝期待。他攥了攥藏在袖中的传功玉简,这十天来靠着自行摸索,虽然晋入炼气一层,却总觉得灵气运转时有滞涩之感,尤其是识海深处,像是蒙着层薄雾,始终无法触及灵识的门槛。
辰时三刻,一阵破空声自东方传来。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位身着灰袍的老者踩着柄古朴的飞剑掠过长空,稳稳落在木台上。老者面容清癯,颌下留着山羊胡,腰间挂着个酒葫芦,看起来不像修仙者,反倒像个山野隐士。
“周长老!” 外门弟子们纷纷起身行礼,杂役们也跟着站起来,动作参差不齐。
周长老摆了摆手,声音洪亮如钟:“都坐吧,老夫不讲虚礼。” 他灌了口酒,酒液顺着胡须滴落,“众多杂役弟子今天是第一次听我讲授,咱们也不讲别就讲讲这引气、炼气的关窍,再聊聊怎么开辟识海。”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连最调皮的外门弟子都竖起了耳朵。林石更是挺直了腰板,生怕错过一个字。
“先说引气。” 周长老看着台下专注的众弟子“引气入体,是修真的第一步。天地间有灵气流动,修行者需学会感知并将其引入体内。”目光扫过。“关于引气,我重点讲三点。 ”
“第一、姿势与呼吸,不必拘泥于五心朝天,站立、端坐、行走皆可修行,但需保持身体放松。呼吸要绵长,吸气时想象灵气如薄雾,从口鼻、毛孔渗入体内;呼气时,排出浊气。
第二、感知灵气,初时可能毫无感觉,但若静心凝神,渐渐会察觉体内有微弱的热流或清凉感。若舌底生津、丹田微暖,便是灵气入体的征兆。
第三、导引灵气,灵气入体后,需用意念引导其沉入丹田(脐下三寸)。若灵气散乱,可默念《青云基础引气诀》的“抱元守一,引星归巢”),助其归位。”
林石心头一动。他想起自己引气时的感觉,正如周长老所说,那玄黄气无论何时、何仲姿势,都能在经脉中流转,吸收灵气,温润百骸。
“很多人引气慢,不是因为灵气少,是因为路子走歪了。” 周长老扫过台下,目光在林石身上停顿了一瞬,“尤其是你们这些杂役弟子,天天干重活,经脉里积了不少浊气。引气前得先把浊气排出去,排?” 他笑了笑,“老夫年轻时跟你们一样,天天收拾灵田。后来发现,收拾灵田时弯腰发力的姿势,正好能疏通督脉,你们说巧不巧?”
杂役们都笑了起来,气氛顿时轻松不少。林石却没笑,他想起自己干活时,玄黄气确实会随着弯腰的动作流转得更快,当时只当是巧合,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关窍。
“再说说炼气。” 周长老两根手指,“灵气入体后,需炼化它,使其成为自身的灵力。灵气在经脉中运行,不同灵根适合不同的行脉路线:
金灵根者,走手太阴肺经(手臂内侧)。
木灵根者,走足厥阴肝经(腿内侧)。
水灵根者,走足少阴肾经(腿后侧)。
火灵根者,走手少阴心经(手臂内侧)。
土灵根者,走足太阴脾经(腿内侧)。
若灵根混杂,可尝试五脉并行,但需循序渐进,否则易伤经脉。如何凝炼灵力?观想丹田如磨盘,灵气如谷粒,随呼吸缓缓碾磨,使其精纯。每运转九次,需吐出一口浊气,排出杂质。炼气一层聚气成旋,二层旋凝为珠,三层珠散化劲。这三步,最容易卡在第二层。” 他指了指演武场边缘的老槐树,“你们看那树干,年轮是一圈圈长的,灵气也是一层层凝的。急不得,一急就散。所以,炼气期不可贪功冒进,是打基础,否则灵气暴走,轻则经脉胀痛,重则走火入魔。尤其注意,杂役弟子资源有限,不可贸然服用丹药,应以灵米、灵泉温养为主。”
他走到一个叫李强的外门弟子面前,“你,运下气给老夫看看。”
李强有些紧张,依言运转灵气。他的灵气在丹田聚成个气旋,旋转得很快,却显得虚浮。
“看到了吗?” 周长老对众人说,“这就是典型的求快不求稳。气旋转得再快,边缘散了,有什么用?” 他在李强丹田处轻轻一点,“凝!”
李强浑身一颤,气旋的转速慢了下来,但边缘却变得清晰、凝实。“谢长老指点!” 李强又惊又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