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抵达皇宫,在内侍引领下,穿过层层宫阙,最终来到金銮殿。殿内气氛庄重,文武百官分列两侧,个个面色凝重。兵部尚书与魏国公府的几位官员站在前排,他们的视线扫过杨昭,带着审视与不屑。
“臣杨昭,叩见陛下。”杨昭行礼,姿态不卑不亢。
“平身。”皇帝的声音从龙椅上传来,不高,却带着威严,“杨昭,你昨日在兵部大堂,立下军令状,要三月之内,让边关将士战力倍增?”
皇帝的声音里听不出喜怒,但朝臣们都屏息凝神,等待杨昭的回答。
“回禀陛下,确有此事。”杨昭抬头,直视皇帝。他的目光清澈,没有丝毫畏惧。
“三月之期,何其短促。”皇帝轻敲龙椅扶手,“边关战事,非寻常商贾之术可解。你可知道,若军令状无法达成,你将面临何等惩戒?”
“臣杨昭明白,军中无戏言,当以军法处置。”杨昭应声,语气平稳,“然而,大乾边境危急,将士死伤,国库空虚,若再墨守成规,恐积重难返。臣斗胆,愿以身犯险,为大乾博一个生机。”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让殿内一些清流言官微微颔首。
兵部尚书向前一步,拱手奏道:“陛下,宁远侯虽有奇思,但军务之重,岂能轻率?边关将士的性命,国家安危,不可儿戏啊!”
“尚书大人所言极是。”杨昭转向兵部尚书,语气平和,“正因如此,臣才敢立下军令状。若无十足把握,怎敢拿国家安危开玩笑?臣所求,不过是陛下给予一个机会,让臣放手一搏。”
皇帝的视线从兵部尚书身上移开,重新落在杨昭脸上。
“你有何把握?”皇帝问,声音里带着几分探究。
“回禀陛下,臣有三策,可解边关之困。”杨昭朗声回应,“其一,兵器革新;其二,练兵之法;其三,后勤保障。”
“兵器革新?”魏国公府的一名官员嗤笑出声,“我大乾将士,刀枪弓弩,皆是精良之物。你一个江南商贾,能革新出什么?”
“臣所言兵器,非寻常刀枪。”杨昭不理会对方的轻蔑,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呈给内侍,再由内侍呈给皇帝。
“此乃火药配方改良之法,可使火器威力倍增,射程更远,且不易炸膛。”杨昭指着图纸上的繁密线条和标注,“另有新式弓弩设计,可连发数箭,精度远超现有。”
皇帝接过图纸,细细观看。图纸上的标注清晰,虽然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其精妙之处,还是让皇帝眼前一亮。他抬起头,眼神中流露出些许惊异。
“此物,真有你所言之效?”皇帝问。
“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杨昭语气斩钉截铁,“陛下可命工部和兵器监,按照此法试制。三日之内,便可见分晓。”
“三日?”殿内响起一阵低语。
“至于练兵之法。”杨昭继续说,“我大乾将士勇猛,然多以单兵厮杀为主。臣以为,若能引入阵型变化,兵种协同,辅以体能强化之术,可使将士战力再上一个台阶。”
他随即又取出另一张图纸,上面绘制着各种步兵、骑兵、弓弩手的配合阵型,以及一些现代军体拳的分解动作图。
“此乃臣所创的‘协同作战’之法,可将百人化为一人,千人化为一体。辅以每日的体能训练,能让将士身强体健,持久作战。”
皇帝看着图纸,目光深邃。这些阵法,与传统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却又更加精妙实用。他看到了图纸上标注的“交叉火力”、“梯次进攻”等概念,虽然不完全明白,但直觉告诉他,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最后是后勤保障。”杨昭最后提出,“军中粮草转运耗费巨大,易受劫掠。臣的杨氏商行,遍布大乾。若能将杨氏的商业网络与军需转运结合,可大大缩短转运时间,降低损耗,确保边关粮草充足。”
他没有直接提及【数据沙盘】和【知识库】,而是将系统提供的知识,以一种符合古代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方案,既先进又实用,让在场的许多官员都感到耳目一新。
兵部尚书的脸色愈发难看,他想反驳,却发现杨昭的每一条都切中要害,且有具体可行的方案。
“陛下,宁远侯所言,虽有道理,但其中风险,不可不察!”魏国公府的官员再次出声,“兵器之改,需耗费巨资;练兵之法,恐动摇军心;至于商行运粮,更闻所未闻,若有差池,边关将士如何自处?”
“风险自然有,但若因噎废食,大乾便永无出头之日。”杨昭声音提高了几分,他环视殿内,“敢问诸位大人,边关告急,国库空虚,难道就任由将士们在前线浴血,我们在京城坐以待毙吗?”
他这一番话,让殿内许多官员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皇帝深吸一口气,他看着杨昭,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个年轻人,不仅有奇思妙想,更有魄力与担当。
“朕准了。”皇帝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