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晒得花田暖融融的,传籽架上的布袋已空了大半,只剩几个褪色的羊皮袋在风里晃,袋角的羚羊绣纹被晒得发亮。小石头蹲在架下,数着木架上残留的籽痕——那是布袋嵌久了留下的浅窝,像给商路图盖了串印章。
“商队的快马到了!”林宇轩举着封信从村口跑进来,信纸边角卷着沙粒,显然是从西域一路颠簸来的。小石头蹦起来去抢,信纸却先落到书墨手里,上面画着片熟悉的紫斑叶,叶尖还叼着颗圆籽。
“是阿依莎画的!”书墨笑着展开信纸,阿依莎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雀跃:“江南的籽在西域开花了!花瓣带卷,像小石头画的波浪,花盘朝着太阳转时,能映出两个影子——一个像江南的桥,一个像西域的沙丘。”
画的角落还有个小图:阿依莎举着颗带紫斑的籽,旁边站着个扎羊角辫的姑娘,手里捧着颗绛红色的籽,标注着“波斯来的”。
书砚正往传籽架的凹槽里填新土,闻言直起身:“波斯的花田也有信了?”
“有!”林宇轩又递过个油布包,“波斯商人托人带了罐新榨的花籽油,说掺了咱们寄的混种籽,油里能闻见江南的稻花香。”他拧开罐盖,一股清润的香气漫开来,混着花田的泥土味,竟生出种奇异的亲切。
小石头抱着信纸在花田转圈,忽然指着远处的驿道喊:“快看!有新商队来!”只见尘土飞扬中,一队骆驼载着鼓鼓囊囊的行囊走来,领头的商人举着面幡,幡上绣着朵并蒂花,一半紫一半黄。
“是从漠北来的!”书墨认出幡上的纹样,那是漠北牧人特有的狼尾草图腾,缠在并蒂花的茎上,“他们说要带沙棘果籽换咱们的混种籽,说沙棘果泡的茶,配着花籽糕吃最解腻。”
漠北商人翻身下马,递来个兽皮袋,里面的沙棘果籽橙红饱满,像撒了把小太阳。“我们的花田长出了带江南味的沙棘,”他操着生硬的汉话,指着袋里的籽,“果更甜,枝更韧,牧人们说,这是花籽在教沙棘‘温柔’。”
书砚取来传籽架上最后一个空布袋,装满混种籽递给他:“这些籽里掺了波斯的绛红籽,种出来的花,瓣边会带点橙,像你们的沙棘果。”他又往袋里塞了张《葵花记》的新页,上面画着漠北花田的模样——帐篷旁的沙棘丛里,开着紫黄相间的花。
小石头拉着漠北商人的孩子往花田深处跑,要去看新结的籽。“这颗是‘阴阳叶’的籽王,”他指着颗足有拇指大的籽,“壳上有三道紫纹,代表去过江南、西域、波斯!”那孩子眼睛发亮,从怀里掏出块狼牙形的玉佩,塞进小石头手里:“这个换,让它陪着籽王长大。”
日头偏西时,驿道上已停满了商队的车。江南的船载着新收的花籽糕,西域的驼队驮着蜜饯,波斯的马背上捆着香料,漠北的牛车上堆着兽皮袋,都在花田边交换着各自的收获。书墨坐在凉棚下,把各地寄来的信分类整理,每封信里都夹着片花田的叶,有的带锯齿,有的是圆边,却都沾着同一种湿润的香。
“阿依莎还寄了包西域的花蜜,”她举着个小陶罐,“说混着江南的薄荷蜜冲茶,能治路上的风寒。”书砚正往陶罐上贴标签,上面用各族文字写着“共饮”二字,贴在罐口的红绸上,像给这罐蜜系了个团圆结。
暮色里,新商队的骆驼卧在花田边,嚼着混种籽结的秸秆,发出满足的呼噜声。小石头和各族孩子围着篝火唱歌,歌词是临时编的:“你带籽来,我带花,驿路长长,香到家……”歌声里,漠北的马头琴、西域的弹布尔、江南的竹笛混在一起,竟比任何乐曲都动人。
书墨望着篝火旁攒动的身影,忽然觉得,这花田早已不是一方小小的土地。它是条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江南的晨露,一头系着西域的风沙,中间缠着波斯的香料、漠北的风雪,把四海的牵挂都织在了一起。
书砚往篝火里添了把花籽壳,火苗“噼啪”跳得更高,映得传籽架上的商路图明明灭灭。“等明年,”他轻声说,“这图上的每个凹槽,都会长出新的花。”
夜风带着花香和烟火气,漫过花田,漫过驿道,漫向更远的地方。传籽架上的羊皮袋还在轻轻晃,像在给远行的人唱安眠曲。那些交换的籽、传递的信、相赠的礼,都在说着同一件事——路再远,只要有花传香,有情托信,四海便是一家。
小石头躺在篝火旁,怀里揣着狼牙玉佩和各族孩子送的小玩意儿,听着远处的驼铃和近处的虫鸣,忽然觉得,这花田的故事,就像颗永远长不熟的籽,结了一茬又一茬,传到一地又一地,永远都有新的期待,在风里,在雨里,在每个等待花开的清晨里。
篝火渐渐弱下去,只剩暗红的火星在灰烬里明明灭灭。小石头怀里的狼牙玉佩被体温焐得温热,他数着天上的星星,忽然推了推身旁的漠北孩子:“你看,那颗最亮的星,像不像你爹袋里的沙棘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