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厉害了!”宇辰由衷赞叹道。
“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大多被记载在《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写入正史《将相列传》的巾帼英雄。”
梦瑶一脸敬佩地说,“她一辈子忠于明朝,多次带兵为国出征,不光维护了明朝的地方稳定,也为国家统一出过力,算是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厉害!”啸风挑起大拇指称赞。
梦瑶带着点小骄傲,继续说道,“不光皇帝,后世文人写了好多诗词夸她。晚清的康有为就说,秦良玉的勇毅,就算放在男子里头,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现代作家郭沫若也称赞她是巾帼英雄。爱国将领冯玉祥还说过:‘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
“‘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这话讲得真好!”啸风细细回味着,连连点头。
梦瑶笑了笑,看向两人:“所以啊,这馆名叫木兰馆,我一进来就自然想到了秦良玉。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放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
“对了,还有个有意思的发现,”梦瑶像是突然想起什么,眼睛一亮,“专家们根据博物馆里收藏的秦良玉甲胄和蟒袍推算,她还是个大高个呢,身高大概有一米七。”
“一米七?在那个年代,就算是男子也不算矮了,何况是女性,难怪能在战场上那么有气势。”啸风惊讶地说,想象着那位身披铠甲、手持战刀的女将军,身形挺拔地立于军前,确实自带一股威慑力。
“可不是嘛,”宇辰也点头,“这身高配上她精通骑射的本事,在战场上肯定格外英姿飒爽。看来‘巾帼英雄’这四个字,真是从里到外都透着力量。”
梦瑶笑着说:“所以说,光是文字记载还不够,实物展品更能让咱们感受到她真实的样子,我却总忍不住想到她——毕竟能和花木兰相提并论的女中豪杰,实在太让人佩服了。”
三人站在展柜前,望着那些绣着龙凤纹样的戏服,仿佛能透过布料,看到那位跨马提刀的女将军,正带着千军万马,在历史的烟尘里留下铿锵的足迹。
也看到了秦良玉和花木兰两位女英雄跨越时空的呼应。
“这木兰馆里怎么没看到花木兰的相关展品呢?”宇辰环顾四周,有些疑惑地问。
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女工作人员听到这话便笑着解释:“您有所不知,这里是木兰馆的分馆,主要展示咱们大同本地相关的戏曲和历史人物。花木兰的主题展区在大同博物馆的总馆那边呢,内容更丰富些。”
“原来如此,”宇辰恍然大悟,“我说呢,这名字叫木兰馆,总该和花木兰有点关系。”
“等去大同博物馆,咱们再专门去总馆看看花木兰的展区。”梦瑶提议道,眼里又燃起了期待。
啸风点点头:“好啊,到时候可以一并把博物馆里其他展区也好好逛逛,那边关于大同历史的藏品更多,都是北魏、辽金文化的精华。”
宇辰连连点头:“那可太好了,正好能多了解些这边的古代文化。”
“哇,这是什么衣服?太漂亮了!真想穿啊。”梦瑶叫着。
“看展柜玻璃上这个花形图案内有文字介绍。”宇辰说。
梦瑶指着那介绍戏服分类的文字念道:“在戏曲服饰中,除了蟒、帔、靠、褶之外,其他戏服都统称为‘衣’。具体来说,又分‘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衣’。哦,原来是这么分的,之前都没弄清楚。”
“长衣一般有官衣、宫衣、学士衣、开氅、箭衣、太监衣这些,”宇辰凑过去看着说明,“穿的人大多是官员、公主、将领、士兵、绿林好汉和太监这类角色,一看就有身份区分。”
啸风则念起了旁边关于短衣和专用衣的介绍:“短衣有马褂、女袄、罪衣等,穿的多是武将、普通女子和蒙冤的大臣。专用衣呢,像道袍、儿衣之类,多是道士、诸葛亮和儿童穿的。配衣就是坎肩、裙、彩裤、腰带这些,主要是搭配其他衣服用的。”
“今天真是长知识了!”梦瑶笑着说,目光又落回那一件对襟长袍上,“看这个,应该是帔——即对襟长袍,源于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大袖’。作为传统戏服,它是对襟、半长大领、阔袖的样式,看着就很雅致。”
“帔也分男女呢。”宇辰指着两件不同的帔服说,“你看这女帔带水袖,左右胯下还有开衩;男帔则长及脚面,女帔只到膝盖以上,区别还挺明显。”
再往前走,啸风边看介绍边指着一组铠甲样式的戏服介绍:“这个是‘靠’,也就是披挂,是戏曲里武将角色穿的,源头是明代武将的铠甲。你看这上面的刺绣,又密又繁琐,特意做出铠甲那种厚重坚固的感觉,纹样是戏服里最精美的了。”
“男靠的形制是圆领、紧袖口,身长到脚,分前后两片。”宇辰盯着细节讲解,“前片中间宽点的地方叫靠肚,两条腿外侧各有靠腿遮着;后片通过腋窝和后腰的带子跟前片连起来,穿起来肯定很精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