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老师、同行的年轻人,再加上梦瑶、宇辰和啸风一行人,沿着窄且陡的木质楼梯往二楼走。
楼梯板踩上去“吱呀”作响,不过还是很结实的。
“大家慢点儿,扶好边上的栏杆。”金老师叮嘱,“我就不上去了,我得看着下面。”
二楼总共两间屋,外屋紧挨着楼梯口,空间不大。
靠墙放着一个不高的铁架子,上面用木板搭了三层,算是个简易柜子。
柜子旁的墙角堆着几块圆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放着个小牌子,写着“礌石(明代)”。
另一边还摆着三块看着挺普通的墙砖,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燕昌城:城砖”。
梦瑶凑近看说明:“燕昌城位于今山西大同市北,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后燕慕容垂伐魏,因突发疾病,驻军平城西北三十里,筑燕昌城后撤军。”
“这燕昌城的城砖算是它的文化象征了,能反映当时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梦瑶说,“就像南京明城墙砖能看出明朝的姓氏文化和文字使用情况,这燕昌城的砖说不定也藏着独特的讲究呢。”
“看来这砖是北魏的,算下来得有1500年了吧?”宇辰推测道。
啸风盯着墙砖上的纹路,摇摇头:“说明里写的是后燕时期筑的城,后燕比北魏稍早,这应该是北魏早期的文物,距今得有1600年了。”
“好家伙,一块砖就藏着上千年的故事。”梦瑶伸手虚虚比了比砖的大小,“摸着都觉得沉。”
万老师也凑近端详:“都说砖石无言,可往这儿一站,倒像听见它们在讲当年筑城的光景了。”
“带字城砖(洪武五年),这块砖可真够大的!”梦瑶盯着展台上那块厚实的城砖,忍不住惊叹。
“洪武五年(1372年)的城砖,主要就是用来修筑明代大同城墙的。”啸风指着砖上模糊的刻字介绍,“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这些城砖不光是筑墙的材料,上面还藏着不少历史信息呢,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组织、军事制度,还有工艺水平。”
“那为啥要造这么大的砖啊?”梦瑶追问道。
“肯定是为了坚固呗。”宇辰脱口而出。
“那又为啥要造得这么坚固呢?”梦瑶打破砂锅问到底。
“因为大同在明朝是重要的边防军事重镇,城墙修筑自然得格外上心。”啸风解释道,“《大同府志》里就有记载,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主持增筑大同城,城墙周长十三里,高四丈二尺,护城河深四丈五尺,外层全部用砖包裹。这些洪武五年的城砖,就是那时候筑墙的主要材料。”
“大同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界地,说白了,就是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前线,城墙不坚固可不行。”宇辰补充道。
“说得有道理!”万老师赞许地点点头。
“不过呢,不打仗的时候,和平年代里,它也是两边贸易的地方。”啸风笑着说,“总不能光想着打仗,和平日子里的烟火气也得有啊。”
“是啊!”众人都跟着点头,目光落在那块带着岁月痕迹的城砖上,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当年城墙内外既剑拔弩张又商旅往来的复杂光景。
“看,单人夯(明代)!”梦瑶指着展台上一件带着圆孔的石制工具说,“说明上写这是明代的传统建筑工具,主要用来夯实泥土,长城修建时常用。可它具体怎么用啊?”
“你看石头中间那个窟窿,”啸风指着圆孔解释,“把木头穿过去,两边各站一个人,抬起木头再猛地往下放,石头就会重重砸在土上,把地基夯结实。”
“哦,我知道了!就跟打地基时用锤子砸土一样,只不过这是靠石头的重量和下落的力道来夯实。”梦瑶恍然大悟,高兴地说。
“你听明白了吗?”万老师转头问身边的年轻人。
年轻人点点头,指着工具比划了一下抬起落下的动作。
“你讲得还挺清楚的,一听就懂。”万老师笑着称赞啸风。
“主要是有实物摆在这儿,直观多了,就好理解。”啸风指着旁边一件细长尖锐的铁器,“比如这个明代的破甲锥,一看形状就知道是用来破甲的。”
“明代时,锁子甲逐渐成了主流铠甲,”宇辰凑过来补充,“但它面对这种细长尖锐的破甲锥,防护力就差多了。破甲锥最厉害的就是穿透力,专挑锁子甲的缝隙刺进去,能造成有效伤害。不过它也有局限,碰到板甲这类光滑的铠甲,容易滑开,杀伤力就打折扣了。”
“你这解释太清楚了!”梦瑶点点头,又指着一件铁制器物问,“那这个信炮是什么?”
“明代是火器发展的关键时期,信炮算是特殊的火炮,在军事通信里作用很大。”宇辰念着说明牌,“简单说就是约定好信号的号炮,用来传递消息,也有报时用的,比如报晓炮、午时炮。”
“可这看着就是根铁管固定在铁块上啊,怎么当炮用?”梦瑶还是有点疑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