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省委书记的雷霆震怒:严查!一查到底!
清晨的阳光,透过省委一号办公楼顶层那巨大的防弹玻璃,化作一道道柔和的光柱,安静地洒落在光可鉴人的红木地板上。空气中弥漫着新泡龙井的清冽香气,以及纸张和墨水的淡淡味道。
省委书记周良安靠在宽大的椅背上,指间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他的目光沉静如水,正逐行审阅着一份关于秋季农业生产的报告。
一切都和往常的清晨一样,有序、平静,带着一种高位者独有的、掌控一切的从容。
直到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个没有任何标识的牛皮纸文件袋上。
他认识自己秘书的行事风格,这种呈递方式,意味着里面的东西,绕过了所有常规流程,也意味着,它具备引爆一场风暴的潜能。
周良安放下手中的报告,神情未变,只是眼神深邃了几分。他伸手,不急不缓地撕开文件袋的封口,抽出了里面那份打印得整整齐齐的报告。
目光触及标题的瞬间,他微微挑了挑眉。
《关于红星机械厂“死亡”真相的调查与反思——一个深化国企改革的“显微镜”样本》
“显微镜样本”,有点意思。这个用词,带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甚至可以说是狂气。周良安在省里推动国企改革,听了太多高屋建瓴的“望远镜”报告,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声称要给他一台“显微镜”。
他没有立刻往下看,而是将报告轻轻放在桌上,端起茶杯,吹开浮沫,呷了一口。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他靠回椅背,做好了审视一份可能极具挑战性文章的准备。
报告的第一部分,【表皮】,写的是官方叙事下的红星厂。周良安看得很快,眉头都没皱一下。这些内容他很熟悉,是躺在省档案馆里的标准版本,一个在市场浪潮中,因经营不善、机制僵化而“光荣牺牲”的国企典型。一切都合规合法,平稳过渡,甚至可以作为改制成功的案例来宣传。
看到这里,他心中甚至有些失望。如果通篇都是这种陈词滥调,那这份报告的分量,可就配不上它如此特殊的出场方式了。
他翻到了第二页,报告的第二部分,【肌肉与骨骼】。
他的手指,停住了。
这一页,没有大段的文字论述,取而代之的,是两张刺眼的图表。
一张是“红星机械厂历年亏损额度与资产核销曲线图”,一条陡峭的、几乎是断崖式下跌的曲线,从盈利的顶峰,一路俯冲,最后撞向代表破产的零轴。
另一张是“建国贸易公司历年利润增长与资产并购曲线图”,一条同样陡峭的、昂扬向上的曲线,几乎与前一张图形成了完美的镜像对称。
两张图并列在一起,像一个巨大的、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讽刺画。
周良安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他不需要看下面的详细数据分析,仅凭这两条曲线的走向,一个可怕的故事轮廓,已经在他脑海中浮现。
他继续往下看。
当他看到,红星厂斥资八百万进口的德国机床,在短短半年后,便以“技术落后”为名,八十万折价卖给“建国贸易公司”时,他夹着香烟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了。
当他看到,代表着工厂核心竞争力的“三号传动轴专利”,以五十万的“合作开发”费用,被永久授权给“建国贸易公司”时,他的呼吸,变得有些沉重。
报告的撰写者非常冷静,通篇没有一个形容词,没有一句主观判断,只是将两本账——一本官方的,一本私藏的——并列在一起。
左边是功绩,右边是罪证。
左边是“盘活不良资产”,右边是“监守自盗”。
左边是“减轻企业负担”,右边是“掏空国家家底”。
阳光依旧明亮,办公室里却仿佛有一股寒气,从那份报告的纸页间丝丝缕缕地渗出,让整个房间的温度都下降了几分。
周良安的脸色,已经由最初的平静,转为一片铁青。他那张一向不怒自威的国字脸,此刻线条绷得像一块坚硬的岩石。
他翻到了第三部分,【内脏与病灶】。
当“前总工程师万某某”这个人物出现时,周良安的目光凝固了。报告里描述了这个懂技术、爱工厂的老工程师,如何因为反对“李某某”的胡作非为,而被排挤、被边缘化,最后被逼得心灰意冷,只能回家终日与机械模型为伴,逃避现实。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栋梁被拆去当柴火烧,硕鼠却在粮仓里称王称霸!”
周良安仿佛能看到那个叫万宝路的老人,在昏暗的房间里,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那些冰冷的模型,眼神里充满了不甘与悲凉。
这种对人才的摧残,比单纯的贪腐,更让他感到愤怒!
国企改革,改的是什么?是机制,是效率,是为了让企业更有活力!但改革的根本,是人!是保护和激发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而不是让他们被小人排挤,被劣币驱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