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润身 五行调和养内丹
1047年的雨水,是被天地间的“湿润”浸透的。
清晨推洞门时,一股带着水汽的风扑面而来,夹杂着泥土的腥气与草木的清香——不同于立春时的“温和初萌”,雨水的风里裹着沉甸甸的湿气,像是刚从溪边捞起的棉絮,触在皮肤上带着微凉的黏腻,却又透着一股“沁润”的活力。洞外的积雪早已消融大半,露出的黑土被雨水浸润得油亮,踩上去能留下深深的脚印,泥土的芬芳随着脚步蒸腾而起;远处的山谷间弥漫着乳白色的雨雾,云雾缭绕在半山腰,如同给山峦系上了一条柔软的玉带,偶尔有风吹过,雾霭流动,露出山岩间新抽的绿芽,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来;天空是均匀的铅灰色,雨丝细密如愁绪,无声地飘落,打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沙沙”的轻响,如同天地在低声絮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意味着,雨水是立春生机的“延续与深化”——天地间的阳气持续上升,阴气进一步消退,而水气则成为此时的“主导者”,以雨、以雾、以露的形式滋养万物;五行之气呈现出“水润相生”的状态:木气因雨水而愈发蓬勃,枝条舒展,叶片渐展;火气被雨水调和,不再燥烈,而是化作温润的能量,促进生长;金气在雨水中变得柔和,如同被打磨的玉石,既保清明,又增润感;水气充盈天地,既是滋养的媒介,也是能量流转的载体;土气则因雨水而“酥松”,如同被唤醒的海绵,既能吸纳水分,又能孕育生机。
对修炼《五行阵法》的人而言,雨水是“五行调和养内丹”的关键阶段。若说立春是“借助生机促蜕变”,如同让种子破土而出,那雨水便是要以水润为媒,调和五行之气,让内丹在生长中保持平衡,避免因某一行过盛而导致偏颇,如同给幼苗浇水施肥,既需充足水分,又需各类养分均衡,才能茁壮成长。我的修炼重心,也从“单向滋养”转为“动态调和”,让五行之气在内丹周围形成稳定的相生循环,同时借雨水的润化之力,深化内丹与身体的融合。
我的山洞静室在雨水前做了应时的调整。中央玄黄石旁挖了一个浅坑,坑中铺着细密的鹅卵石,每日清晨会收集雨水注入其中,形成一个小小的“水洼”,用于聚集雨水的水气精华;五块五行玉石的排列再次微调,东方青纹玉石与北方黑纹玉石距离拉近,象征“木水相生”,南方赤纹玉石与中央黄纹玉石稍作远离,避免火气过盛;地面的气旋图案中,水气的纹路被特别加粗,并用朱砂混合了雨水调和,使图案在湿润环境中更易引导能量流转;洞壁悬挂了几束晒干的芦苇,芦苇性喜水,能吸附空气中的湿气,同时其纹理如同水脉,可辅助阵法凝聚水气。
每日辰时,当雨丝最细密时,我便开始当日的修炼。辰时的雨水带着“阴阳相济”的特质——既有阴气的微凉,又有阳气的温润,此时调和五行,最能避免偏颇。我盘膝坐于玄黄石上,先做“亲水”的准备:伸出双手,让雨丝落在掌心,感受那丝微凉的湿润如何从指尖渗入体内,与经脉中的水气产生共鸣;同时深吸一口气,吸入空气中弥漫的湿润气息,让肺腑被水汽充盈,如同浸泡在清泉之中。
片刻后,掌心与口鼻都沾满了细密的水珠,体内的水气被初步唤醒。我能感觉到,丹田中的内丹微微震颤,表面的光晕因水汽的浸润而变得更加柔和,如同蒙着一层水雾的琉璃。立春时因木火生发而略显“燥动”的丹体,在水汽的安抚下渐渐平稳,丹心的阳种红光也变得温润,不再有跳跃的炽烈。
辰时中刻,亲水完毕,我启动五行阵法。双手结“调和印”——双手交叉,左手拇指按右手无名指根(属水),右手拇指按左手食指根(属木),其余手指自然弯曲,形成“木水相抱”之形,象征五行以水木为始,循环相生。口中低吟启阵诀:“雨水润天,五气连环。木赖水荣,火依木燃,土凭火生,金籍土藏,水由金化,周流不滞……”
诀语落下,北方黑纹玉石首先亮起,一道墨色的光柱从玉石中涌出,并未直接流向内丹,而是先注入玄黄石旁的水洼中。雨水在光柱的映照下泛起涟漪,水面浮现出无数细小的水纹,如同缩小的江河湖海,然后化作一股精纯的水气,顺着气旋图案中加粗的水脉纹路,缓缓流向东方青纹玉石。
东方青纹玉石随之亮起,翠绿色的光柱与墨色水气相遇,瞬间爆发出更浓郁的绿意——水气滋养木气,如同春雨浇溉幼苗,木气的生机被彻底激发,气丝变得粗壮而富有韧性,顺着纹路流转时,竟带着“哗啦啦”的流水声(能量流动的具象化)。这股“水木相生”的能量流先经过南方赤纹玉石,为火气增添温润;再流经中央黄纹玉石,为土气注入活力;最后到达西方白纹玉石,为金气带来柔化,才最终汇入丹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