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苏晚和林澈去了区里的两所小学做分享会。他们带着有声绘本和文创,在教室里给孩子们讲梧桐巷的故事。当播放到王爷爷拉二胡的片段时,孩子们都睁大眼睛,好奇地问:“王爷爷现在还拉二胡吗?我们能去梧桐巷听吗?”
苏晚笑着说:“当然能!周末你们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去,王爷爷每天下午都在巷口拉二胡,张奶奶还会教你们剪窗花,孙爷爷会讲老槐树的故事。”她把剪纸冰箱贴送给孩子们,孩子们拿着冰箱贴,兴奋地说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还要去梧桐巷买更多文创。
分享会结束后,小学的李老师跟苏晚说:“你们的故事和文创太有意义了,我们想把梧桐巷作为校外实践基地,每个月带孩子们去一次,让他们跟着老人们学手工、听故事,真正了解老巷的历史。”
苏晚高兴地答应:“我们随时欢迎!到时候我们还能教孩子们做简单的文创,比如用老照片做书签。”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给市连锁书店送样品的日子。苏晚和林澈装了满满两大箱样品,包括所有款式的文创,还特意放了一张有声绘本的CD——让书店放在“梧桐巷记忆角”的音箱里循环播放。
陈经理收到样品后,当场拆开检查,拿起一张老故事书签,上面印着孙爷爷讲的“巷口老槐树”的片段:“夏天的傍晚,老槐树下总是坐满了人,孙爷爷给孩子们讲抗战的故事,张奶奶给大家剪窗花,桂花的香味飘过来,比糖还甜。”“这个书签太有温度了,”陈经理笑着说,“既有故事,又有画面,读者肯定喜欢。”
他拿起帆布包,翻看内侧的句子:“‘青石板路藏往事,桂花树下忆流年’,这句话写得好,把梧桐巷的味道都写出来了。”当场拍板:“样品没问题,月底准时上架!另外,我们想在开业当天搞个‘梧桐巷记忆分享会’,邀请你们来书店,给读者讲讲老巷的故事,再签售有声绘本,你们愿意吗?”
苏晚和林澈立刻答应:“愿意!我们一定准时来。”
从书店回来,两人又马不停蹄地去老仓库——展柜已经送来了,工人们正在安装。夏冉正蹲在地上,给展柜贴手写标签,孙爷爷、张奶奶、周爷爷也来了,正帮忙把老物件放进展柜。
“晚晚,你看这缝纫机放进去正好!”张奶奶指着“老巷生活展区”的展柜,里面的旧缝纫机旁,夏冉还放了几块碎布——是张奶奶年轻时做衣服剩下的,有碎花的、格子的,颜色依然鲜艳,“这样大家就能知道我当年做衣服用的是什么布料了。”
周爷爷则在“老巷地图展区”,小心翼翼地把民国地图放进展柜,旁边摆着他的旧怀表,“这地图和怀表放在一起,就像把我父亲的时光和梧桐巷的时光连在了一起。”
苏晚走到“书坊往事展区”,看着里面的线装课本、太爷爷的书信,还有那几枚铜钱,心里满是感动——这些老物件,每一件都藏着梧桐巷的岁月,每一件都有说不完的故事,现在它们有了一个安稳的家,能被更多人看见、记住。
安装展柜的师傅忽然说:“咱们这记忆馆要是有个纪念章就好了,游客来的时候盖个章,留个纪念,就像旅游景点的纪念章一样。”
“对啊!”苏晚一拍手,“咱们设计一个‘梧桐巷老巷记忆馆’的纪念章,图案用文渊书坊的招牌和老戏台,再刻上‘老巷记忆,代代相传’的字,肯定特别有意义。”
林澈立刻说:“我认识一家做印章的店,明天就去设计,用铜材质的,盖出来的颜色鲜艳,还能保存很久。”
接下来的一周,大家都在为记忆馆的开馆做最后的准备。夏冉在记忆馆的墙上画了一幅巨大的梧桐巷手绘图——从巷口的杂货店一直画到巷尾的老戏台,每个建筑旁边都标着简单的介绍,比如“文渊书坊:民国时期创办,曾是巷里的‘小学堂’”“老戏台:每年中秋都有评弹演出”;张奶奶剪了很多小剪纸,贴在展柜的玻璃上,有桂花、老槐树、糖画摊,让展柜更生动;孙爷爷则把收集来的老照片贴在“游客留言墙”旁边,组成了一面“老巷时光墙”——有他年轻时在老槐树下的照片,有张奶奶结婚时的照片,还有文渊书坊以前的老照片,每张照片下面都写着拍摄的时间和故事。
印刷厂也送来了加印的有声绘本和定制帆布包。定制帆布包上印着游客的名字和喜欢的老建筑,比如“李小明 文渊书坊”“王芳 老戏台”,每个都独一无二。旅行社的张经理来取帆布包时,看到记忆馆的布置,忍不住感叹:“你们这记忆馆太有味道了!以后我们带游客来梧桐巷,第一站就来这里,让他们先了解老巷的历史,再去逛巷里的景点,这样游客的体验感肯定更好。”
终于,到了记忆馆开馆的前一天。傍晚时分,大家都留在记忆馆里做最后的打扫——夏冉用抹布擦展柜的玻璃,林澈整理文创展示架,苏晚和爷爷给老物件贴最后的标签,孙爷爷、张奶奶则在“老巷时光墙”前,给每张照片再核对一遍故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