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刚过,梧桐巷的积雪还没完全消融,春雨就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清晨的雨丝细密如丝,落在文渊书坊的黛瓦上,顺着瓦檐汇成细流,滴在青石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苏晚推开窗,一股潮湿的泥土香扑面而来,夹杂着墙角迎春花的淡香——几株迎春花已冒出嫩黄的花苞,在雨雾中格外显眼。
“晚晚,快来帮把手,把这些旧书搬到屋檐下晾晾。”爷爷的声音从后院传来。苏晚套上薄外套,踩着带水珠的青砖往后院走,只见爷爷正弯腰整理墙角的旧书箱,箱子里是太爷爷留下的线装书,有些书页受潮发卷,爷爷正用干布轻轻擦拭。
“这些书得趁雨天晾晾,不然要发霉了。”爷爷把书一本本摆在屋檐下的木架上,阳光透过雨云的缝隙洒下来,给书页镀上一层柔和的光,“对了,今早北京的赵经理发来消息,说他们文创店的首批梧桐巷文创卖完了,想再订两百套‘老巷记忆’套装,还问能不能加订一批‘忆槐亭’主题的帆布包,你看看怎么回复。”
苏晚拿出手机,赵经理的消息还带着图片——北京文创店的展台上,梧桐巷的帆布包和明信片整齐排列,旁边放着“梧桐巷故事册”,几位顾客正拿着文创小声讨论。“回复赵经理,套装和主题帆布包都能订,帆布包的图案我今天就设计,保证一周内出样品。”
刚回复完消息,林澈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晚晚,你醒了吗?印刷厂刚才说,区文化馆订的有声绘本出了点问题——封面的梧桐巷手绘图颜色印浅了,要不要重新印?要是重新印,可能赶不上月底的‘老巷故事展’。”
“颜色浅了?”苏晚心里一紧,“我马上过去看看,咱们在印刷厂门口集合。”挂了电话,她匆匆帮爷爷把最后几本书摆好,抓起伞就往外走,爷爷在身后叮嘱:“路上小心,要是实在赶不上,跟文化馆好好说,别着急。”
春雨中的梧桐巷格外安静,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倒映着巷两旁的老房子。孙爷爷家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评弹的声音——孙爷爷正跟着收音机学唱新段子,见苏晚路过,连忙探出头:“晚晚,这么大的雨还出去?我刚煮了姜茶,要不要进来喝一碗暖暖身子?”
“不了孙爷爷,我去印刷厂看绘本的事,等回来再跟您聊!”苏晚挥挥手,加快脚步往巷口走。
赶到印刷厂时,林澈已经拿着绘本样品在等了。样品封面的梧桐巷手绘图,原本该是深褐的老戏台柱子,印成了浅褐色,青石板路的灰色也淡了几分,显得有些单薄。“印刷厂说,昨天调墨时雨水进了墨桶,导致颜色变浅,现在重新调墨还来得及,但得咱们盯着,不然怕再出问题。”林澈把样品递给苏晚,“对了,刚才夏冉发来消息,说市连锁书店的陈经理想约咱们明天见面,商量在书店办‘梧桐巷故事分享会’的事,还说要邀请老人们去现场表演。”
“分享会?”苏晚眼睛一亮,“正好能借这个机会推广新文创,咱们明天一定去。”她拿着样品走进印刷厂,找到刘经理:“刘经理,封面的颜色必须重新印,‘老巷故事展’对我们很重要,麻烦你们加个班,我们在这盯着,保证不会再出问题。”
刘经理连连点头:“放心,我们马上调墨,今天就能印出新版封面,明天一早就能把绘本装订好,绝对赶得上展会。”
两人在印刷厂盯了一上午,直到新版封面印出来才放心。新版封面的颜色正了,老戏台的柱子恢复了深褐的质感,青石板路的灰色也厚重了不少,连迎春花的嫩黄都显得格外鲜活。“这样才对嘛!”苏晚松了口气,“辛苦刘经理了,后续有订单我们还找你们。”
离开印刷厂时,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梧桐巷镀上一层金光。巷口的杂货店前,王阿姨正忙着整理货架,新到的老款水果糖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玻璃罐上的水珠还没干,映着阳光格外好看。“晚晚、小澈,快来尝尝新到的橘子糖,跟小时候的味道一样!”王阿姨递过来两颗糖,“对了,我听说你们要去北京推广文创,真厉害!要是需要带点老巷的特产,我给你们装几罐水果糖,让北京的人也尝尝咱们梧桐巷的味道。”
“谢谢王阿姨!等确定了去北京的时间,我们一定来跟您要。”苏晚接过糖,剥开糖纸,甜香立刻散开,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
回到文渊书坊,苏晚立刻开始设计“忆槐亭”主题帆布包的图案。她打开电脑,调出“忆槐亭”的照片——亭子的柱子上刻着“青石板路藏往事,桂花树下忆流年”的对联,周围种着桂花树,春天的新叶刚冒出来,嫩绿的叶子衬着红漆柱子,格外好看。苏晚把亭子的图案简化,用墨绿色的布料做底色,对联的字用白色线印,旁边加了几朵小小的桂花图案,显得既简洁又有韵味。
刚设计完图案,夏冉就抱着画夹来了,手里拿着“梧桐巷四季”书签的样品——春天的书签上画着迎春花和“忆槐亭”,夏天是老槐树和青石板路,秋天是桂花树和文渊书坊,冬天是雪景和老戏台,每张书签上都配着手写的诗句,比如春天的书签上写着“春雨润新绿,亭下忆旧年”。“印刷厂说这批书签明天就能印好,要不要先送一些去记忆馆,给游客当小礼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