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的梧桐巷,像是被造物主打翻了蜜罐,连空气里都飘着化不开的甜香。周爷爷家那棵三百年老桂树的枝桠,被金瓣压得微微下垂,风一吹,花瓣就像金色的雪片般簌簌落下,在青石板路上铺出一条软软的花径。巷口的公告栏早已被红绸布装饰起来,“梧桐巷首届桂花文化节”的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旁边贴着的节目单上,每一项活动都被红笔圈了圈,透着满满的期待。
天刚蒙蒙亮,巷里就热闹起来。吴叔推着小推车从老面馆出来,车上装着刚卤好的酱鸭,油亮的鸭皮裹着浓郁的卤汁,还没走到忆槐亭,香味就飘了半条巷。“吴叔,酱鸭好香啊!”早起扫街的李伯凑过来,抽了抽鼻子,“今天肯定有不少客人,要不要我帮你搭把手?”吴叔笑着点头:“那可太好啦!我这就去把桂花糖芋苗的炉子架起来,等会儿游客来了,就能喝上热乎的。”
文渊书坊里,苏晚正和夏冉、林澈忙着整理文创产品。浅灰色的联名帆布包被整齐地摆放在最显眼的货架上,旁边是“梧桐巷味道大礼包”——酱鸭装在印着青瓦白墙的真空袋里,桂花糕用浅黄的油纸裹着,桂花糖芋苗的速食盒上印着小小的桂花图案,每一样都透着精致。“苏晚姐,你看这个!”夏冉突然举起一个钥匙扣,上面是缩小版的忆槐亭模型,亭檐下还挂着个迷你红灯笼,“这是厂家昨天刚送过来的桂花节限定款,我觉得肯定受年轻人喜欢。”苏晚接过钥匙扣,轻轻晃了晃,红灯笼跟着摆动,可爱极了:“赶紧摆到前台去,再放几个在忆槐亭的摊位上,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到。”
正忙着,巷口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一辆挂着“上海老洋房文创”标牌的大巴车缓缓驶进来,车身上还贴着梧桐巷老桂树的照片。车门打开,林先生带着陈婉清老师和评弹团的成员走下来,后面跟着一群扛着摄像机的工作人员。“苏晚女士,我们来啦!”林先生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这是今天的活动流程表,咱们再核对下,保证不出差错。对了,上海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想全程记录桂花节,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故事。”
苏晚接过流程表,仔细看了起来:九点剪纸比赛开始,十点南北老巷记忆展开幕,十一点王爷爷和陈老师的合奏演出,下午两点“梧桐巷味道”尝鲜会,傍晚还有老物件分享会……每一项活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却又井井有条。“没问题!”苏晚笑着说,“张奶奶已经在忆槐亭摆好剪纸摊位了,孙爷爷也去记忆馆准备了,就等游客来啦!”
说话间,巷口又传来一阵喧闹声,不少游客举着相机走进来,有的还戴着印着桂花图案的帽子,一看就是特意赶来参加桂花节的。“快看!那棵桂花树好大啊!”一个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周爷爷家的老桂树,兴奋地跳起来。小姑娘的妈妈拿出手机,对着老桂树拍照,嘴里还念叨着:“早就听朋友说梧桐巷的桂花好看,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苏晚赶紧迎上去,笑着说:“欢迎大家来梧桐巷!前面忆槐亭正在举办剪纸比赛,大家可以去试试,张奶奶还会教大家剪桂花图案呢!”游客们一听,纷纷朝着忆槐亭的方向走去,不一会儿,忆槐亭周围就围满了人。
张奶奶坐在石凳上,面前摆着一叠彩纸和剪刀,看到游客过来,热情地招呼:“大家别着急,每个人都有份!咱们先把纸对折,再沿着画好的线条剪,很简单的。”说着,她拿起一张红纸,灵巧的手指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朵层层叠叠的桂花就剪好了,还在花瓣上沾了点金粉,在阳光下闪着光。“哇!奶奶好厉害!”游客们纷纷赞叹,拿起彩纸跟着学了起来。
一个穿着汉服的姑娘拿着剪好的桂花剪纸,兴奋地说:“我从来没剪过剪纸,没想到第一次剪就这么成功!这个我要好好保存,当作今天的纪念。”张奶奶笑着说:“姑娘剪得真好!要是喜欢,还能参加咱们的剪纸比赛,一等奖是我亲手剪的‘梧桐巷全景图’呢!”姑娘眼睛一亮:“真的吗?那我一定要参加!”
九点整,剪纸比赛正式开始。游客们拿着彩纸和剪刀,认真地剪着,有的剪桂花,有的剪忆槐亭,还有的剪老桂树,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想象。苏晚和夏冉当起了评委,一边看大家剪纸,一边给大家提建议。“你看,这里的花瓣可以剪得再尖一点,这样更像真的桂花。”苏晚指着一个小朋友的剪纸说,小朋友点点头,赶紧拿起剪刀修改起来。
与此同时,南北老巷记忆馆前也热闹起来。孙爷爷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站在记忆馆门口,手里拿着那个铁皮饼干盒,给游客们介绍着里面的故事。“这是我老伴当年从上海带回来的陪嫁,里面装着她绣的桂花手帕,还有我们年轻时的照片。”孙爷爷打开饼干盒,拿出淡蓝色的手帕,上面的桂花绣得栩栩如生,引得游客们纷纷拍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