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的梧桐巷,彻底被桂花的香气浸透了。周爷爷家那棵老桂树像是攒足了劲儿,枝桠间的金瓣开得愈发稠密,风一吹,花瓣就像下雨似的往下落,铺在青石板路上,踩上去软乎乎的,连脚步声都裹着甜香。巷口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浅黄色的桂花节宣传单被阳光晒得泛着暖光,上面“梧桐巷首届桂花文化节”几个字,引得路过的人都忍不住驻足细看。
文渊书坊的木门从早到晚都敞开着,苏晚刚把最后一盆桂花盆栽摆在门口,就看见夏冉抱着一摞红色的灯笼跑过来,额头上沾着细汗,却笑得格外灿烂:“苏晚姐!灯笼都买回来了,咱们今天就把巷里的灯笼都挂起来吧?你看这红灯笼配着金桂花,肯定特别好看!”
苏晚接过一个灯笼,指尖触到灯笼上绣着的桂花图案,忍不住点头:“好啊!林澈呢?让他帮忙把梯子搬出来,咱们从巷口开始挂,一直挂到忆槐亭,再在老桂树上绕几圈,晚上亮灯的时候,肯定像撒了满巷的星星。”
正说着,林澈推着一辆小推车过来,车上放着梯子、绳子和几个刚印好的“南北老巷记忆展”标牌。“都准备好了!”他擦了擦额角的汗,“厂家那边刚把最后一批帆布包送过来,我已经搬到书坊库房了,还按你说的,在每个包内侧都印了‘梧桐巷×上海老洋房 联名款’的小字,你要不要去看看?”
苏晚跟着林澈走进书坊库房,只见一排排浅灰色的帆布包整齐地堆在货架上,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包身的忆槐亭和老洋房图案上,显得格外精致。她拿起一个帆布包,翻到内侧,果然看到一行小小的黑色字体,字体圆润,和整体设计相得益彰。“太好看了!”苏晚忍不住赞叹,“咱们今天就把帆布包摆在书坊的显眼位置,再放几个样品在忆槐亭那边,让大家提前看看。”
三人正忙着整理帆布包,巷口忽然传来一阵热闹的喧哗声,伴随着汽车的鸣笛声。苏晚探头出去,就看见几辆大巴车缓缓驶进巷口,车身上印着“上海老洋房文创——梧桐巷桂花节专列”的字样。车门打开,林先生带着一群穿着各异的游客走下来,其中还有不少人举着相机,兴奋地对着巷里的老桂树拍照。
“苏晚女士!我们来啦!”林先生快步走过来,笑着说,“这些都是上海来的游客,听说梧桐巷要办桂花节,都特别想来提前感受下桂香,顺便看看咱们的记忆展筹备情况。对了,陈老师也来了,她还带了评弹团的几个同事,想跟王爷爷再合练下演出的曲子。”
苏晚赶紧迎上去,热情地招呼着游客:“欢迎大家来梧桐巷!咱们先沿着巷子走走,看看巷里的桂花,再去忆槐亭那边歇歇脚,尝尝吴叔做的桂花糖芋苗。”说着,她朝着忆槐亭的方向喊了一声,“王爷爷!张奶奶!上海的游客来啦!”
不一会儿,王爷爷就提着二胡走过来,陈婉清老师和几个评弹艺人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三弦和琵琶。“欢迎欢迎!”王爷爷笑着说,“我这就给大家拉段《茉莉花》,让你们听听咱们梧桐巷的味道!”他坐在忆槐亭的石凳上,调整了下二胡的弦,悠扬的琴声立刻飘了起来,陈婉清老师也跟着轻声哼唱,评弹的婉转和二胡的悠扬混在一起,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拿出手机拍照录像。
张奶奶则带着几个游客走到自己的剪纸摊位前,摊位上摆着各种各样的桂花剪纸,有大的挂饰,有小的书签,还有印在明信片上的图案。“大家要是感兴趣,我可以教你们剪简单的桂花图案,”张奶奶笑着说,拿起一张红色的彩纸,“咱们先把纸对折,再剪个半圆,展开就是一朵桂花的形状,特别简单。”
游客们纷纷围过来,拿起彩纸跟着张奶奶学剪纸。一个小姑娘拿着剪好的桂花剪纸,兴奋地说:“奶奶,我剪得好不好看?我想把它带回家,送给我妈妈做纪念。”张奶奶笑着点头:“好看!咱们梧桐巷的剪纸啊,都是带着灵气的,你带回家,就像把梧桐巷的桂香也带回去了。”
另一边,吴叔的老面馆前已经排起了长队,游客们都想尝尝新鲜的桂花糖芋苗。吴叔忙着给大家盛糖芋苗,脸上满是笑容:“大家别着急,都有份!咱们的糖芋苗都是用新鲜的芋头做的,糖水熬了两个小时,还加了咱们巷里的桂花,保证你们吃了还想吃。”
一个穿着西装的男士尝了一口糖芋苗,忍不住赞叹:“这味道太地道了!比我在上海吃的糖芋苗更甜,还带着桂花的香气,太好吃了。对了,我刚才在书坊看到你们的帆布包,特别好看,我想多买几个,送给朋友做纪念。”
苏晚笑着说:“没问题!书坊里有现货,除了帆布包,咱们还有‘梧桐巷味道大礼包’,里面有桂花糖芋苗、酱鸭和桂花糕,都是吴叔和张奶奶亲手做的,包装上还印了梧桐巷的图案,特别适合送人。”
游客们一听,纷纷跟着苏晚往书坊走,不一会儿,书坊里就挤满了人。夏冉和林澈忙着给大家介绍帆布包和大礼包,苏晚则给大家讲着梧桐巷的故事,从老桂树的历史,到忆槐亭的由来,再到南北老巷合作的缘分,听得游客们连连点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