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梧桐巷,桂香虽淡了些,却多了层温润的秋意。周爷爷家老桂树的枝桠间,残留的金瓣被风拂落在青石板上,和着清晨的露水,晕出浅浅的香痕。李伯推着扫帚扫街时,特意把这些花瓣拢在忆槐亭的石凳旁,笑着说:“给游客留个念想,让他们知道咱们巷里的桂花,连落了都这么秀气。”
文渊书坊里,苏晚正和夏冉、林澈核对双城游客人的名单。“一共23位游客,12位是上海本地的,8位从杭州过来,还有3位是特意从北京赶过来的。”苏晚指着名单上的备注,“这位张阿姨是评弹爱好者,特意备注想跟陈老师学两句;还有这对年轻夫妻,带着三岁的孩子,想让孩子体验剪纸;咱们得提前跟张奶奶、陈老师打个招呼,准备些适合孩子的剪纸工具。”
林澈刚把打印好的行程表叠好,就听见巷口传来大巴车的喇叭声。“游客来了!”他赶紧拿起接待牌,和苏晚、夏冉往巷口跑。只见一辆印着“南北老巷双城游”的大巴车缓缓驶来,车身上贴着梧桐巷老桂树和上海老洋房的合影,车窗里探出不少好奇的脑袋,有人正举着手机拍巷口的青瓦白墙。
车门打开,林先生率先走下来,身后跟着陈婉清老师,还有举着相机的上海电视台记者。“苏晚女士,咱们的第一批客人到啦!”林先生笑着招手,帮着游客拿行李,“路上跟大家聊了梧桐巷的故事,他们都盼着早点来看看呢!”
苏晚赶紧迎上去,手里拿着印着桂花图案的欢迎手册:“欢迎大家来到梧桐巷!我是这里的苏晚,接下来两天,就由我带大家体验巷里的生活,咱们先去住的地方放行李,再去忆槐亭喝杯桂花茶,歇歇脚。”
游客们跟着苏晚往巷里走,不时停下脚步拍照。三岁的小男孩乐乐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墙上张奶奶剪的桂花剪纸,奶声奶气地说:“妈妈,你看!是小花!”张阿姨则凑到陈婉清老师身边,轻声问:“陈老师,下午的评弹教学,我能多学两句《珍珠塔》吗?我在家练了好久,总觉得没找到调子。”陈老师笑着点头:“没问题!咱们下午专门留时间,我慢慢教你。”
住的地方安排在巷尾的三户人家,每家都收拾得干净整洁。乐乐一家住的院子里,种着一棵小桂花树,窗台上摆着张奶奶剪的小兔子剪纸,床头柜上放着梧桐巷的明信片和一小罐桂花糖。“太贴心了!”乐乐妈妈拿起桂花糖,闻了闻,“这香味比我在上海买的桂花糖还正。”
放好行李后,游客们都聚集到忆槐亭。张奶奶已经摆好了剪纸工具,竹篮里放着五颜六色的彩纸,还有适合孩子用的安全剪刀;孙爷爷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那个铁皮饼干盒,旁边放着老式收音机,正播放着轻柔的评弹;吴叔则端来刚泡好的桂花茶,茶杯上印着小小的忆槐亭图案。
“大家先喝杯茶,歇歇脚!”苏晚笑着说,“等会儿张奶奶教大家剪桂花剪纸,孙爷爷给大家讲老物件的故事,下午咱们去记忆馆,晚上吴叔给大家做梧桐巷的特色菜。”
游客们端着茶杯,围在张奶奶身边。张奶奶拿起一张彩纸,对折后剪出简单的桂花形状,递给乐乐:“小朋友,来试试?把剪刀这样拿,慢慢剪,别着急。”乐乐握着小剪刀,在妈妈的帮忙下,剪出一朵歪歪扭扭的桂花,举起来给张奶奶看:“奶奶,你看我剪的!”张奶奶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真厉害!比奶奶第一次剪得还好。”
另一边,孙爷爷打开铁皮饼干盒,拿出淡蓝色的桂花手帕,给游客们讲起了故事:“这是我老伴当年从上海带回来的,那时候她在纺织厂上班,每个月都要给我寄一封信,信里就夹着这样的小手帕。后来她回了梧桐巷,就用这个饼干盒装咱们的老照片,现在打开盒子,还能想起当年她写信的模样。”
张阿姨听得眼眶有些红,轻声说:“我妈妈以前也给我寄过这样的手帕,那时候我在外地工作,每次收到手帕,都觉得特别想家。今天看到这个,一下子就想起妈妈了。”孙爷爷拍了拍她的手:“都是有故事的人啊!咱们这些老物件,藏的就是想家的心思。”
中午,吴叔的老面馆里摆了满满两桌菜。桂花糖芋苗冒着热气,酱鸭油亮诱人,还有新做的桂花鸭和桂花糯米藕,每道菜都飘着淡淡的桂香。“大家快尝尝!”吴叔给游客们盛着糯米藕,“这藕是早上刚从菜场买的,塞了糯米蒸了两个小时,再淋上桂花糖,甜而不腻,你们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乐乐咬了一口糯米藕,嘴角沾了点桂花糖,笑着说:“妈妈,好吃!比蛋糕还好吃!”游客们也纷纷赞叹,张阿姨夹了一块桂花鸭,说:“这鸭肉嫩得很,还带着桂花的香,我在上海从来没吃过这么特别的味道。”吴叔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多吃点,晚上还有桂花糕当点心呢!”
下午,游客们跟着苏晚去了记忆馆。馆里的展品比桂花节时更丰富了——墙上贴着上海老洋房的照片,和梧桐巷的照片一一对应;玻璃柜里,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王爷爷的旧二胡、张奶奶的剪纸工具,旁边摆着林先生带来的上海老唱片和西式台灯;留声机里播放着改编后的《茉莉花》,二胡的悠扬和评弹的婉转混在一起,格外动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