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里,”苏晚指着一组照片,“这张是梧桐巷的忆槐亭,春天的时候,亭子里会开满槐花;这张是上海的老洋房,夏天的时候,窗台上会摆满白玉兰。虽然一个是中式老巷,一个是西式洋房,但都藏着老百姓的生活故事。”
游客们一边看展品,一边听苏晚讲解。年轻夫妻中的丈夫拿起一张老唱片,仔细看了看:“这张唱片我爷爷家也有,小时候我经常听他放,今天在这里看到,感觉特别亲切。”苏晚笑着说:“要是喜欢,可以在留声机旁边多听一会儿,这张唱片里还有陈老师唱的《珍珠塔》呢!”
傍晚的时候,王爷爷提着二胡来到忆槐亭,陈婉清老师也拿着三弦赶了过来。“咱们给大家表演一段?”王爷爷调试着琴弦,“就唱桂花节时改编的《茉莉花》,再加上《槐巷春声》,让大家听听咱们南北艺术的结合。”
游客们围坐在忆槐亭周围,随着王爷爷的手指落下,悠扬的二胡声响起,陈老师跟着轻声哼唱。乐乐坐在妈妈怀里,跟着节奏摇摆;张阿姨轻轻打着拍子,嘴里跟着哼唱;上海电视台的记者举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这温馨的画面。
表演结束后,张阿姨走到陈老师身边,拿出自己的笔记本:“陈老师,您能再教我两句《珍珠塔》吗?”陈老师笑着点头,拿着笔记本,一句一句地教她唱。张阿姨学得认真,不一会儿就能跟着哼唱,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
晚上,巷里的红灯笼都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青石板路,格外温馨。游客们坐在忆槐亭里,吃着张奶奶做的桂花糕,听孙爷爷讲老巷的故事。乐乐拿着白天剪的桂花剪纸,跑到王爷爷身边,说:“爷爷,你能教我拉二胡吗?我也想拉好听的曲子。”王爷爷笑着抱起他,让他坐在自己腿上,手把手地教他拉弓,虽然声音不成调,却引得大家阵阵笑声。
苏晚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林先生说的“让南北老巷连起来”,想起桂花节时游客们说的“明年还要来”,忽然觉得,这条老巷早已不是孤单的存在,它和上海的老洋房,和远方的客人,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第二天早上,游客们要离开梧桐巷了。吴叔给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梧桐巷味道”伴手礼,里面有桂花糖、酱鸭和桂花糕;张奶奶给每个孩子都送了一张亲手剪的桂花剪纸;孙爷爷则把自己珍藏的老唱片复制了几份,送给喜欢评弹的游客。
“谢谢大家这两天的照顾!”张阿姨握着苏晚的手,“我回去后,肯定会跟朋友推荐梧桐巷,下次我还要来,跟着陈老师学完《珍珠塔》,跟着张奶奶学剪更复杂的剪纸。”乐乐也拉着苏晚的衣角,说:“姐姐,我下次还要来剪小花,听爷爷拉二胡。”
大巴车缓缓驶离梧桐巷,游客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挥手告别。苏晚和老人们站在巷口,也挥手回应着,直到大巴车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
林先生看着苏晚,笑着说:“苏晚女士,你看,咱们的双城游成功了!接下来,还有更多游客要来,上海的记忆展也快开展了,咱们的故事,还会继续往下写。”
苏晚抬头望向巷里的老桂树,枝桠间虽然没有了满树金瓣,却透着勃勃生机。她知道,梧桐巷的故事,不会因为桂花的凋零而结束,也不会因为游客的离开而停止。它会像这老桂树一样,在时光里扎根,在四季里生长,把每一段温暖的记忆,每一个美好的约定,都细细珍藏,然后传给更多人,传给更远的远方。
风又吹来了,带着淡淡的秋意,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苏晚握着林先生递来的上海记忆展邀请函,心里满是憧憬——那里会有梧桐巷的老物件,会有南北老巷的故事,会有更多人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条叫梧桐巷的老巷,它用自己的温暖,连接着远方,也连接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