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设计师也在这几天来到了梧桐巷,他拿着“老巷记忆馆”的设计图,和苏晚、夏冉以及村主任一起讨论。“我想在记忆馆的门口设计一个桂花形状的拱门,门上刻着梧桐巷的历史,进去之后,左边是剪纸展区,右边是乐器展区,中间是生活物件展区,二楼设一个体验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学剪纸、学拉二胡。”设计师指着图纸介绍道,苏晚和夏冉都觉得这个设计很好,村主任也表示赞同:“就按这个设计来,咱们尽快开工,争取明年春天文化节前完工。”
开工那天,巷里的老人们都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扫地,有的给工人送水,场面十分热闹。吴叔还特意做了桂花糕,分给大家吃:“咱们这记忆馆,是为了留住梧桐巷的根,大家都要多出点力,让它成为咱们巷里的骄傲。”孙爷爷则把自己收藏的老照片拿出来,准备贴在记忆馆的墙上:“这些照片记录了梧桐巷的变迁,让游客看看咱们巷里以前的样子,也让年轻人知道咱们的历史。”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春节。梧桐巷张灯结彩,红灯笼挂满了巷口的老槐树,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张奶奶剪的春联和窗花。上海的林先生和几位游客也来到了梧桐巷,和老人们一起过年。除夕夜,大家聚集在忆槐亭,吃着吴叔做的年夜饭,听着王爷爷和陈婉清合奏的《南北春声》,看着漫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林先生举着酒杯,对大家说:“明年的文化节,一定会成为南北老巷文化交流的盛会,咱们梧桐巷的手艺、故事、美食,都会通过这个文化节,传到更远的地方。”苏晚也站起来说:“到时候,咱们的‘老巷记忆馆’也会开馆,让更多人了解梧桐巷,爱上梧桐巷。”
春节过后,“老巷记忆馆”的装修进入了尾声。张奶奶的剪纸已经挂在了展区的墙上,王爷爷的二胡和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也摆进了展柜,吴叔的桂花腊肉和糯米酒则放在了美食体验区。设计师还在记忆馆的院子里种了几棵桂树,虽然现在还是冬天,但看着光秃秃的树枝,大家仿佛已经闻到了明年秋天的桂花香。
三月初,陈婉清老师再次来到梧桐巷,这次她带来了上海评弹团的几位成员,准备和王爷爷一起,为“老巷记忆馆”的开馆仪式排练节目。“咱们这次不仅要合奏《南北春声》,还要把梧桐巷的故事编成评弹,让游客在听音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咱们梧桐巷的历史。”陈婉清对大家说,王爷爷立刻响应:“好啊!我把我知道的梧桐巷故事都告诉你,你编成评弹,咱们一起表演。”
开馆仪式那天,天气格外好,阳光洒在记忆馆的桂花拱门上,显得格外温暖。上海的游客、媒体记者,还有周边村子的村民都来参加仪式。村主任首先讲话:“这‘老巷记忆馆’,是咱们梧桐巷的文化宝库,它不仅留住了咱们的老手艺、老故事,也为南北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接着,王爷爷和陈婉清带领的评弹团上台表演,《南北春声》的旋律在记忆馆里响起,游客们纷纷驻足聆听,有的还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表演结束后,游客们走进记忆馆,看着展柜里的老物件,听着志愿者讲解背后的故事,不时发出赞叹声。在体验区,张奶奶教游客剪桂花剪纸,吴叔则给游客品尝桂花糯米酒,夏冉和林先生则忙着为游客介绍明年文化节的行程。
一位上海来的阿姨,在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前驻足良久,她拉着孙爷爷的手说:“我妈妈以前也是上海纺织厂的女工,家里也有一个这样的饼干盒,看到这个盒子,我就想起了妈妈。”孙爷爷笑着说:“明年文化节,你再来梧桐巷,我给你讲讲我老伴和这个饼干盒的故事,也听听你妈妈的故事。”
傍晚时分,开馆仪式圆满结束。林先生看着统计数据,笑着对苏晚说:“今天接待游客500多人,明年文化节的预约已经有300多人了,比预期的还要好。”苏晚看着记忆馆里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满是感慨:“这记忆馆就像一座桥,连接了梧桐巷的过去和未来,也连接了南北老巷的文化。”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记忆馆的桂花拱门上,也洒在巷里的老槐树上。王爷爷和陈婉清还在亭内合奏,旋律悠扬,传遍了整个梧桐巷。苏晚知道,明年的文化节,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南北老巷的交流,会越来越深入;而梧桐巷的故事,会像这老槐树一样,生生不息,传给更远的远方。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时光织就的网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